顧炎武《復庵記》賞析

顧炎武籲請人們敬重修煉者

作者:陸真
font print 人氣: 146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介紹】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昆山(今江蘇省縣名)人。生於世宦之家,自幼在嗣母教育下,受到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的薰陶。十四歲時,曾參加當時的政治學術團體「復社」。1645年5月,清兵南下攻陷了南明都城南京。顧炎武先後參加了有名的蘇州起義和保衛昆山的戰鬥。失敗後離開家鄉,流浪四方,聯絡抗清志士,考察社會情況,以便待機再起。

他曾在山東章丘墾田自給,並往來於山東、河北各地,先後十次拜謁、憑弔過明朝皇陵,寄託故國之思,兩次拒絕了清廷的招聘。晚年定居華陰。

在學業方面,顧炎武是明清時期的大學問家,他對於哲學、文學、史學、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創作,皆有突出成就。著有《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名傳後世。

本篇選自《亭林詩文集》。「復庵」是明朝的「中涓人」(主持打掃衛生的人)范養民,於明亡後,隱居華山時所建的居室。華山古稱西岳,在陝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兩千二百米,北瞰黃河,南連秦嶺,有壁立千仞之勢。顧炎武六十五歲時曾登遊華山,寄宿於復庵。這篇文章即寫於此時。

【譯文】

明朝,宮中主持打掃衛生的人:范養民先生,在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城徒步來到華山,當了道士。幾年以後,才有能力在華山的西峰左側建造廬舍,取名「復庵」。華山的許多賢良士大夫,跟他交往。華山周圍的人們,都信任他,尊敬他。范先生原來並不是愛好神仙方術一類的人。他從小讀書,喜愛《楚辭》,諸子及經史之書,也流覽了很多。後來當了太子的伴讀官。

當李自成脅持太子和另外兩個王子,把他們二人帶出京城的時候,范先生知道他們必將向西方逃奔,於是拋別自己的家人,急忙奔往關中,打算儘自己保護太子的職責。可是太子不知去向,於是范先生就拋棄世間紛爭與名利,出家當了道士,專心做個志行高潔之人。

華山懸崖的頂峰上,有松樹可供乘涼,有土地可供種萊,有山泉可供汲水。不用向官府納稅,也不列入寺廟的財產簿記。華山下的人,有人資助他造屋材料,他這才造了這個屋庵居住。共有三間屋,門窗向東,以便早上迎接日出,那是多麼令人心馳神往的高潔與輝煌的地方啊!

我(顧炎武自稱)曾在他的庵中住過一次。開門眺望,黃河以東的雷首山,山色青蒼,高高聳立,那是相傳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終於餓死的地方,這兩位志士,好像仍在山間拱手禮讓,他們原是范先生所思慕、傚法的人啊!

從這裡向東,就望見汾河的一個曲折處,那綿延的介山(在今山西介休縣境內)在雲層裡時隱時現,這時好像將要看到昔日的介子推,跟從晉公子重耳,流亡回國以後隱居山中的情景,(介子推跟從晉公子流亡而終於回國這件事)更是范先生懷有希望卻未能實現的啊。

從這裡再向東,在那太行山與碣石山之間,是皇宮、皇陵座落的地方,然而相隔遙遠,可望而不可見,我同范先生一塊兒,傷心落淚了。

我寫下這篇文章,留在山裡,希望登上此山的後來人,不要忘記范先生潛心修道的志趣和高尚做人的行為(原文是「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賞析】

本文記敘了復庵的創建情況和作者臨庵瞻望的感慨,讚揚了范養民不忘前朝的遺民氣節,表達了作者讚揚修道人、讚揚志行高潔者的精神風貌。

在寫作方法上,本文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記敘條理,層次清晰。文章題為「復庵記」,開頭即說明復庵的來歷。由復庵自然連及復庵主人,於是接著介紹范君的為人及其由「中涓」而為「黃冠」(道人)的經歷。然後,具體記敘建庵的情況,擇定庵址、籌備材料以及庵的規模、座向,皆有條有理作了扼要交代。寫作者開戶而望的感觸,先寫「大河之東」,次寫「自是而東」,末寫「又自是而東」,遵循著視線在同一方向延伸的程序,寫得極有層次。

二是記事、寫景和議論、抒情交融結合。文中記敘復庵的營建,介紹范君的經歷,是記事;記敘開戶而望之所見,是寫最;寫華山之人對范君的敬重,寫范君對伯夷叔齊「慕而為之」和對介子推「有志而不遂」,是議論;寫作者對范君進入修道的原由、對范君效慕先賢的讚揚,寫自己瞻望宮闕山陵而不可見的悲傷,是抒情。記事、寫景、議論、抒情穿插交融,有機結合。這種寫法,不僅僅向讀者展示了事物的形貌和過程,而且能夠把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感情,充分抒寫出來,從而使讀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顧炎武要求讀者(即「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范君是個道士,他的「志」就是修道。道家是修真的人:講究修真養性,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返本歸真。范君的志行是高潔的。

作者寫作此文,專門讚揚一位修道人,讚揚一位志行高潔者的風貌,這真是十分難得可貴,具有遠見卓識!@*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帝。(柚子/大紀元)
    名字叫「知」的人,在玄水邊,遇見名字叫「無為謂」的人。
  • 蘇州葛可久是個名醫。朱丹溪隱名埋姓,投之於門下。三個月過去了,葛可久發覺他切脈、處方有時還超過自己,因此很器重他。
  • 春秋時期,齊國少年豎刁,進宮伺候齊桓公,深得齊桓公的寵愛。豎刁長大後,地位更加顯赫。
  • 這種君主教育——馭君術,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職責和能力。
  • 聽到這裡,孔子長歎一聲:「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原因吧!」
  • 寡婦從窗口說:「你不讓我進門,真是太沒有同情心了。」
  • 金華縣城裡有個花花公子施王孫,一天,強搶民女方姣仙,逼迫成婚。方姣仙寧死不肯拜堂。施家只好暫時把她安頓在一間冷屋內。
  •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重耳在齊國待的時間長了,齊桓公便將宗女(史家稱齊女)嫁給他。他漸漸地留戀起這種生活,幾乎忘記了先前確立的「除奸復國」的宏願大志了。
  • 子路說:「為甚麼要尊重學養不如自己的人呢?」
  • 哀公說:「您為甚麼不回答我的問題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