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首義 功在開國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劉文靜入關之功(下)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907
【字號】    
   標籤: tags:

楊花落,梨花開;桃李子,得天下⋯⋯

一陣清麗的童聲穿梭於大興都城的車水馬龍之間,彷彿渲染著春日裡落英繽紛的無邊秀美。而這支《桃李章》對隋末的煬帝而言,不啻為寢食難安的夢魘。國中上至公卿貴冑,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私議著童謠中預言的天變——李氏當為天子!

流水落花春去也,神的喻示更在隋末亂世暈開重重撲朔迷離的漣漪。天下李姓英雄都捲入其中,有的自詡受命於天,兵臨四方;有的卻被末世君王猜忌,貶謫流放,甚至慘遭血光之災。直到煬帝之後的恭帝禪位,世人才知預言亦是迷局,李氏真主的謎底在李淵改元武德之際才真正揭曉。

李淵西入長安,代隋立唐,一番帝業發端於晉陽之師,他曾詔於朝堂,議定十七位首義功臣,三人功在第一,特恕二死,其餘十四人免一死。這三位功臣,排在首位的自然是唐軍的靈魂人物李世民,另外兩位就是輔佐他策劃起事的劉文靜和裴寂。

斡旋突厥

隋末亂世,內有中原割據,外有突厥覬覦,李淵起事,不僅要一一平定國中作亂的叛臣,更要提防虎視眈眈的漠北鐵蹄。劉文靜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在起事前便向李淵建議與突厥交好,借其悍馬來壯大兵勢。隋朝初年,突厥族因內訌而分裂為東西二部,勢漸衰竭,卻於亂世之際異軍突起,一度成為憑凌中原的勁敵。中原起義的首領即使自立帝號,也不得不向它俯首稱臣以求資助。

李淵接受建議,卑辭書信,言己大舉義兵,意在迎回隋主,促成隋與突厥姻親之好;復備厚禮,向突厥首領始畢可汗傳遞示好的訊號。七日後,使者帶回可汗的回函,請李淵自為天子,他願以兵馬資助。李淵麾下將士聞之大喜,請李淵尊帝號,卻被斷然拒絕。

劉文靜和裴寂等人知李淵不會像亂臣一般妄自尊大,便獻折中之策:「可尊隋主為太上皇,擁立代王,以安隋室;再改換紅白雜色的旗幟,向突厥表示合作的誠意。」此計在李淵看來,無異於掩耳盜鈴,然義軍雖集,但缺少精良裝備,胡人雖是敵人,但胡馬更不可失。迫於情勢,李淵暫時向突厥低頭,按照將士們的提議回復突厥。

不出數日,始畢可汗遣使帶來千匹良駒和晉陽軍交易,李淵恐胡人貪利,甄選馬中善者,約為半數,並厚禮酬謝使者,安撫突厥。同時,他又派嫻於辭令的劉文靜出馬,向突厥借兵,並暗中囑託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蠹也。我聯合胡人,是為避免劉武周與之勾結,在邊疆作亂;胡馬不費糧草,可以借來壯大聲勢。太多的突厥兵,並沒有甚麼用。」當劉文靜懷聖意北上入突厥,李淵亦浩蕩出征,沿途慰勞吏民,賑濟窮乏。大軍渡汾水,經雀鼠谷,恰逢積雨駐於賈胡堡,與附近的霍邑宋老生、河東屈突通之軍對峙。

始畢可汗見到劉文靜,先詢問李淵起事因由。文靜從容答曰:「隋帝廢長立幼,導致今時禍亂。唐公不忍天下傾覆,故起兵,廢黜不當立者。」他繼而向可汗借兵,同入京師,並約定人眾土地歸李淵,而財帛金銀任其取用。始畢可汗見有利可圖,當即調遣精兵悍馬,隨文靜援助李淵。

彼時的賈胡堡,陰雨綿綿一月之久,李淵軍中糧乏,流言紛至,突厥聯合劉武周乘虛襲晉陽。李淵心中煩憂,召將士商議還軍之事。裴寂生性怯懦,極力請求回救晉陽,再圖後舉,唯世民曉之以理,將眼下的不利條件一一剖析,化成微末之事;更寓之以義,「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

大業十三年八月,雨霽,世民憑智計引宋老生出戰,大破隋軍,攻占霍邑,一路行至龍門,終於見到風塵僕僕的劉文靜。他從出使突厥到龍門會師,歷時月餘,看似耗費時日,實則謹遵主帥苦心,令胡人緩至中原,將其作亂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李淵見文靜已是大喜,再親點兵馬,胡兵五百、胡馬兩千,更是喜出望外。他大讚這位謀士:「非公善辭,何以致此!」

收降虎將

九月,李淵屯兵龍門,兵勢大盛,更圖西進,阻絕唐軍的隋將唯有屈突通一人。屈突通兵力不足,但善於守城,苦守多日,李淵一時竟也無法攻破河東,遂兵分兩路。一支精兵繼續攻城,李淵率主力繼續西進,進逼關中。屈突通聽聞李淵奔襲京師,顧不得守城之急,領部眾出城追擊。在潼關附近,他意外地被劉文靜的部隊阻截,難以繼續行進。

這時的劉文靜以守為攻,設下營寨,堅守要道。屈突通意在速戰,相持月餘而無功,只得派部下桑顯和夜襲劉營。驍勇的桑顯和一舉攻破兩寨,唯獨劉文靜的主寨久攻不下。他重整旗鼓,再攻劉營,劉文靜這次受到重創,不僅軍士被斬數千,連他自己也中箭受傷,士氣銳減,敗像顯露。而就在這時,桑顯和卻輕敵停戰,下令就地生火烹食,犒勞疲憊之軍。劉文靜敗而不餒,見敵軍鬆懈,抓住機會重建損毀的兩座營寨。恰逢數百騎兵從南山偷襲敵軍之後,劉文靜趁機出動三營大軍,吶喊而出,與桑顯和正面交鋒。兩股兵力攻其不備,使桑軍立時潰亂,首領桑顯和僅以身免,餘眾悉數被俘。

此戰令屈突通深陷窘境,他是隋朝忠厚的大將,再戰則情勢不利,敗退則有愧皇室。進退兩難間,帳下軍士勸他歸降李淵,更令這位鐵血男兒潸然淚下。他悲泣道:「我蒙受朝廷大恩,侍奉兩主,怎麼能在危急時逃難呢?唯有以死報國!」他又勸慰殘部,眾將士無不慷慨流涕,時人亦為其忠義慨嘆不已。

有劉文靜禦敵在後,李淵西進毫無後顧之憂,直搗黃龍,很快攻占京師。李淵有意招降屈突通,便把其家僮送去軍營勸降。屈突通立志為國死節,遂斬殺僕人以明志。而當他聽說京城已失,家眷盡被李淵所俘,心中悲慨,仍想奮餘力再與文靜決戰。他又派桑顯和鎮守潼關,親率主力東進,欲往洛陽投奔越王楊侗。誰知,桑顯和已無戰意,一入潼關便舉城投降,臣服於劉文靜之師。劉文靜能識李淵父子之非凡,更能一眼看出屈突通之英才,正是一代君王渴求的良將。他帶領桑顯和一同追擊,在稠桑與屈突通相會。屈突通結陣自守,一心想要戰死沙場。而劉文靜決意生擒交於李淵,便派出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前去勸降。桑顯和亦出面勸說舊部:「京師陷落,諸位家眷都在關西,為何要向東去?」將士思歸,聞言無不卸甲齊兵,屈突通心知大勢已去,這才去隋歸唐。

劉文靜以文弱之身獨闖胡地,口吐珠璣便令遠人奉上兵馬,不辱君命;又在垂敗之際乘虛克敵,轉危為安,更為未來的大唐收服一員虎將。文靜之功不止於助君入關,更在立國開太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開國,天下歸心,終結了魏晉以來持續百年的板蕩格局。然統一治世不過曇花一現,隋煬帝修運河,溝通南北,為千秋後世創造福祉的同時,卻因不恤民力帶來現世的政治危機。大業七年,河南、山東的一場洪水,更沖蝕了隋朝的國祚天命,致使官民思變,揭竿而起。
  • 亂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難,也是英雄猛將書寫傳說的畫卷。那出生入死、橫刀躍馬的壯懷歲月,那替天行道、濟世安民的英發雄姿,創造了千古風流人物,譜寫了萬世正氣長歌。李唐起於隋末天下大亂之機,創三百年繁華盛世,開國武將功不可沒。這些功績如山的將領中,有一位特殊的將軍,他三次解救秦王於危難,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七,為初唐武將第一人。
  • 美人歌歇,鐵騎揚塵,問天下誰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在區區二十載的光陰裡,呈現了一部英雄輩出的戰爭史詩。數支裝備精良的軍隊沙場相逢,各為其主,生死相見,給這段歷史塗抹上鐵與血的主色調。有一支王者之師,皆皂衣玄甲,每戰便似烏雲蓋雪衝鋒陷陣,似一桿金剛不破的巨筆,在中原大地鐵畫銀鉤,勾勒出一個力透山河的「唐」字。
  •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夢遇神人授藝,臨陣對敵只曉三招絕技;出身草莽,販私鹽、劫皇綱,荒唐事無所不為,人送諢名「混世魔王」。演義小說勾勒的隋唐世界,壯懷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卻以一副粗豪而詼諧的形象出現,為這段恢宏的歷史增添一絲活潑歡喜的氣氛。他行事乖張莽撞,偏能遇難呈祥,多福多壽,是凌煙功臣中最幸運的福將。而「半路殺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傳統故事,更是作為經典俗諺深入人心。
  • 一位學士,見證三朝興亡,看盡花落雲舒。他走過每一座都城,親歷每一段時空,都留下了韻致深厚的傳說。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每論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規誡助益,憑藉刀筆之才、博聞之識躋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讚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顧——陳文帝的庇佑、隋煬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於林,這無限尊崇風光的人生,卻是風口浪尖的險途。或許有人欣羨,有人懷妒,但這位學士總是懷著清淡玄遠的心態,不為所動,並寫下史上第一首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學士榜,位列凌煙廿四公。
  • 新年的鐘聲敲響,回顧往事,靜思未來,正當其時。在這紛繁的世界,哪裡去尋覓心靈的寧靜,訴說內心的嚮往?
  • 業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開盡、花期將殘的春夏之交,一場戰事的謀劃更加速了歷史改朝換代的進程。這就是唐國公李淵與其子女、謀臣策劃的晉陽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揹負著相士神秘的預言,帶領將士西入長安,從此踏上浴血沙場、定國安邦的征程。
  • 武德初,大江南北盡歸李唐,宇內重現隋朝統一盛世。而在蕭牆之內,一場奪嫡之戰再次悄然發生。歷史驚人的相似,卻又詠嘆著別樣的迴聲。晉王楊廣有心謀篡,隋太子橫遭易儲之禍;到了初唐,卻是太子畏懼秦王之功,幾次三番欲置親兄弟於死地。晉王縱贏得帝位,卻隨著國祚的衰敗英年早逝;而大唐開國便同樣面臨繼承者的抉擇,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無不牽動歷史的走向和國運的興衰。
  • 「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左傳》魯定公十三年,晉陽城以一座戰爭古城的風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筆記錄。此後,煙沙半城,鐵騎往來,晉陽一直作為軍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韓、趙、魏滅知伯的「三家分晉」,漢文帝劉恆之藩「蟄伏」十六年,北齊皇帝高歡起事而征戰四方,這些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皆在晉陽發生。到了隋唐之際,晉陽再次吹響出征的號角,見證了又一樁奉天伐罪、開國建業的戰爭傳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