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光宇·旅人漫記

貝尼尼的羅馬(下) 巴洛克雕塑藝術的輝煌

文/姜光宇
font print 人氣: 13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續前文»貝尼尼的羅馬(中) 巴洛克噴泉藝術的輝煌

16世紀初葉,一場發端於北方的宗教改革席捲歐洲大陸,嚴重挑戰著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爲應對危機,教會開始解決腐敗問題、捍衛被新教徒拒絕的教義。到16世紀末,天主教會已重整旗鼓、再煥活力,引導信衆理解天主教教義、激發他們的德性成為教會的中心目標。

同時,爲了重建羅馬作為聖城的聲譽和權威,羅馬教宗開展了大規模的建築和裝飾工程。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藝術史上最為輝煌激越的巴洛克時期拉開了帷幕。

雖然新教徒嚴厲批評圖像崇拜,但天主教會卻非常認可視覺藝術在指導信衆方面的力量——因爲藝術可以超越所有語言。爲此,宗教藝術必須主題清晰,具足說服力,讓人真切感受到基督爲衆生獻身的真實性、殉道者的痛苦,乃至聖徒親見的異象。

[意]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7—1652年作,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cstasy_of_Saint_Teresa_September_2015-2a.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a>)
[意]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7—1652年作,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此間,教會對於藝術引導角色的強調,促使藝術家們嘗試更直接的方式吸引觀眾。和文藝復興時期講究神聖、雋永、寧靜的永恆不同,巴洛克藝術的目標就是帶來強烈的感官和情感衝擊,乃至精神上莫大的激勵。

在繪畫領域,卡拉瓦喬轉向具有強烈戲劇性的寫實主義,通過明暗對比和緊湊的構圖來增強感染力;卡拉契(Annibale Carracci)選擇更為經典的視覺語言,將絢麗的色彩、理想化的形式與盛期文藝復興的平衡構圖相結合;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轉向大膽的幻想,模糊了藝術和真實的界限,讓作品變得觸手可及……

在巴洛克雕塑領域,作為藝術天才的貝尼尼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也被稱爲「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雕塑界的莎士比亞」 。誠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專家霍華德·希巴德(Howard Hibbard)所言,「在整個17世紀,沒有一位雕塑家或建築師可以和貝尼尼比肩。」

僅只是貝尼尼20多歲時完成的三件雕塑,就可以證明後世對他的推崇絕非虛譽。

• 《大衛》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25歲時完成的這尊《大衛》(David)。

貝尼尼25歲時創作的雕塑《大衛》,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Jk1677, 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25歲時創作的雕塑《大衛》,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Jk1677, Wikimedia Commons)

這是《聖經》中以弱制強的經典故事:腓利士巨人歌利亞帶軍進攻以色列,牧童大衛與之對陣,投石彈弓打中巨人的頭顱並割下首級,日後統一以色列,成為著名的大衛王。

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不同,貝尼尼捕捉的是少年蓄勢待發的瞬間,讓人覺得下一刻他就會發出雷霆一擊。這兩尊不同的大衛,也代表了這兩個時期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貝尼尼的這件《大衛》,從對峙方的視角去看具足張力。(Sailko/Wikimedia Commons)

• 《冥王劫奪珀耳塞福涅》

貝尼尼驚人的藝術天分還表現在他無以倫比的技法上。我們再來看看貝尼尼年僅23歲時拿出的作品《冥王劫奪珀耳塞福涅》(The Rape of Proserpina),這也是他最早震驚羅馬的作品之一。

這件作品取材於著名的希臘神話故事:冥王哈得斯一天跑到人間巡遊,突然看見了掌管農業和穀物豐收的女神德墨忒爾的女兒珀耳塞福涅。冥王立刻被珀耳塞福涅的美貌迷住了,於是不顧一切地搶走了她,將她帶回冥界立為冥后。

貝尼尼23歲時完成的雕塑作品《冥王劫奪珀耳塞福涅》(the Rape of Proserpina),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apeOfProserpina.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Int3gr4te/Wikimedia Commons</a>)
貝尼尼23歲時完成的雕塑作品《冥王劫奪珀耳塞福涅》(The Rape of Proserpina),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Int3gr4te/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捕捉的正是冥王劫奪美人的瞬間。冥王的手臂健壯有力、青筋暴跳,珀耳塞福涅身驅扭轉、充滿動感。而這尊雕塑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貝尼尼以高妙的技藝、通過堅硬的大理石展現出人體的柔軟質感,如此功力,堪稱神乎其技!

貝尼尼以高妙的技藝,通過堅硬的大理石展現出人體的柔軟質感。(Antoine Taveneaux/Wikimedia Commons)

1622年,當這尊雕塑最終交付給委託人——紅衣主教博蓋塞(Scipione Borghese)時,立即引來藝術評論家們的盛讚。

珀耳塞福涅驚得目瞪口呆,長髮彷彿在風中飄飛,左臉頰上還掛著一滴淚水。(Sailko/Wikimedia Commons)

• 《阿波羅與達芙妮》

三年之後,貝尼尼再次讓羅馬上流社會為之驚艷。這一次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藝術史上不朽的地位,這尊雕塑叫做「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講的依然是一個希臘神話故事。

愛神丘比特有兩種箭,一種是金箭,使人產生愛情;另一種是鉛箭,作用正好相反,讓人拒絕愛情。丘比特在太陽神見到河神的女兒、美麗的達芙妮那一刻,朝他射出一支金箭,卻給達芙妮射了一支鉛箭!結果,阿波羅瘋狂地愛上了達芙妮,在姑娘身後緊追不捨,達芙妮卻拚命地逃走了。而就在阿波羅即將抓住她的瞬間,達芙妮大聲向父親呼救,求他把自己變成一棵月桂樹。

再來看看這尊雕塑。阿波羅的左手摟住達芙妮腰肢的剎那,姑娘側著頭,目光驚恐而絕望;在奮力掙扎的同時,彷彿大聲呼喊著父親。

貝尼尼1725年完成的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Apollo_%26_Daphne_September_2a.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a>)
貝尼尼1625年完成的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飄動的秀髮和兩隻向上伸出的手此刻已變成樹葉,被阿波羅觸摸到的半邊身體也已被月桂樹皮包裹,左腳變成了樹根狀扎入土中。

貝尼尼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局部,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pollo_%26_Daphne_September_2015-1a.jpg#/media/File:Apollo_%26_Daphne_September_2015-1a.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a>)
貝尼尼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局部),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局部,達芙妮的左腳已變成了樹根狀扎入土中。(<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ianlorenzo_bernini,_apollo_e_adfne,_marmo,_1622-25,_06.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Sailko/Wikimedia Commons</a>)
貝尼尼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局部,達芙妮的左腳已變成了樹根狀扎入土中。(Sailko/Wikimedia Commons)

這件雕塑整體充滿動勢,而且人物形象粉雕玉琢、宛如真人。青年貝尼尼的雕塑功力,如臻化境!

貝尼尼26歲時完成的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羅馬伯蓋塞美術館藏。(Eva Petrillo/shutterstock)
貝尼尼26歲完成的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具有強烈的動感和戲劇張力。(Eva Petrillo/shutterstock)

不可錯過的博蓋塞美術館

上面介紹的三件作品,如今都陳列在羅馬「博蓋塞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這個博蓋塞,就是前文提到的貝尼尼最大的資助人——紅衣大主教博蓋塞。這裡原本是博蓋塞自己的府邸,如今以大量收藏貝尼尼作品而聞名;除了美術館外,花園也是絕對值得光顧的地方。

參觀「博蓋塞美術館」,需要提前到官網或底層的訂票處預約;為了確保館內不會太擁塞,每位參觀者只有兩小時參觀時間。如果你到羅馬,這一間藝術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而且要提前做好攻略,千萬不要和這位巴洛克藝術大師擦肩而過!

貝尼尼一生非常勤奮,直到晚年也沒有停下過藝術創作的腳步。儘管一起事故曾使得他的事業和聲名一落千丈[注],但最終他仍然憑藉實力與才華,重新回到藝術巔峰,鑄就了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篇章。

鑑於貝尼尼對於羅馬城市建設貢獻巨大,意大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面值5萬里拉的紙幣上,就是這位大師的頭像和他的雕塑作品。

意大利改用歐元之前的八九十年代,5萬里拉紙幣的正背面分別是貝尼尼像和他創作的康斯坦丁騎馬像。(OneArmedMan/Wikimedia Commons)

藝術小辭典:巴洛克藝術

說完了貝尼尼的羅馬,最後為大家解說一下「巴洛克藝術」這個名詞。

英語的「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法語,而更早的來源可能是葡萄牙語的barroco,原意是有瑕疵的珍珠。巴洛克藝術上承晚期文藝復興的樣式主義(Mannerism),下啟洛可可藝術(Rococo)。其藝術特點包括驚人的寫實、強烈的動態、扭轉多變的線條、活力四射的裝飾,乃至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最初,巴洛克藝術被傳統藝術家們所鄙視,直到後來才成為一種主流藝術風格。

[注] 貝尼尼1637年受教宗之命改建聖彼得大教堂,但其設計建造的鐘樓完工後,古老大教堂的前面牆體卻開裂了,加之貝尼尼的競爭對手博羅米尼散播這起事故是貝尼尼的設計所致,使得大師聲名一落千丈,好在1680年教宗的調查證明,這並非貝尼尼的過錯。

作者簡介»

姜光宇。(伊羅遜攝)
姜光宇資料照。(伊羅遜攝)

姜光宇,現居美國,熱愛旅行,醉心西方藝術。他曾是中國知名青年演員,因在《雍正王朝》中飾演三阿哥而嶄露頭角。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265年5、6月間的佛羅倫薩,降生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但丁。750年後的4月24日,國際空間站的意大利女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托福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執行任務之餘,朗讀了但丁《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的片段。她選擇的是《天堂》(Paradiso)篇第一歌,其中描繪了但丁向著神界的飛昇:
  • 在意大利本土之外,《神曲》亦成為藝術家不竭的靈感之源。僅1800至1930年間,以之為題材的繪畫、雕塑就有200餘件之多,有「最後的浪漫派」之稱的法國插圖畫家居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更賦予這部偉大詩作以新的生命,當事人甚至評論他和但丁有心靈感應。在本文最後,讓我們按「圖」索驥,到這部的偉大詩篇和預言中做一番「發現之旅」。
  • 意大利藝術警察今天表示,綽號「斜眼」的巴洛克畫家圭爾奇諾(Guercino)一幅價值高達600萬歐元的失竊畫作在摩洛哥尋獲。
  • 華貴典雅、盛行北歐的緙絲壁毯這種藝術形式塑造了文藝復興和歐洲的精神內涵。
  • 北與南的藝術雖然有著先天的相異性,然而在二者相遇交流之後卻互補不足,相得益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北方藝術家對透視、解剖、比例和造形更為講究,使得寫實藝術更加為爐火純青;且在對外在形象逼真刻畫的同時,也不忘呈現人物的內在性格。如霍爾班(Hans Holbein d. J.)風格樸實卻又栩栩如生。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