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四)

作者:周怡秀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中世紀,也發生過多次瘟疫。這時已經是基督教的全盛時期,那麽基督教徒怎麽面對瘟疫呢?

一幅十五世紀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描寫的是七世紀帕維亞(注一)(Pavia,當時是倫巴第王國的首都)發生的瘟疫。前景描寫了瘟疫的恐怖:一個喪葬人員自己突然染病發作,倒地呻吟;而一旁人們束手無策。誦經祈禱的神職人員也病容憔悴的,自身難保。這表現了疾病是無預警的、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在任何人──包括虔誠的信徒身上。天空中也出現了傳奇中的「好天使」和「壊天使」,向鎖定的人家進行死亡攻擊(再次説明人間的瘟疫常是順天意而出現,而人命也是有定數的。)最特別的部分,是畫面上方描繪的聖徒塞巴斯蒂安(注二)為受災的信徒向上帝求情。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公有領域)

事實上自舊約記載中,就有多次上帝用瘟疫懲罰和警告人類的例子,不論是信徒或異教徒。那麽要如何躲過瘟疫之災,平息神的憤怒呢?基督教强調懺悔,要求信徒經常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上帝的教誨。特別面對如此災難時,誠心悔過或許能得到寬恕,因此畫面中有神職人員的誦經、禱告等,甚至請出了聖徒説情。但是,上帝似乎並不買賬,伸出手似在阻止或拒絕,下方的烏雲代表著神的不悅。是神不慈悲嗎?或許人們還沒有真正徹底悔改,不足以得到赦免?或許人們必須承受痛苦以消減罪業?這個問題或許也可從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試圖運用神通保護釋迦牟尼族人,卻無法改變死亡果報的故事來理解:神佛是至善的,也是公正無私的,維護宇宙中賞善罰惡、善惡必報的理,才能令衆生記取教訓,才是對所有衆生的慈悲。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注釋:

注一: 由於畫家未曾去過倫巴底,因此畫面背景是以亞威農為參考而非帕維亞。

注二:根據保羅執事的《倫巴第紀事》,有人得到啟示:若設立聖塞巴斯蒂安祭壇,瘟疫將停止,結果真的應驗了;因此聖塞巴斯蒂安被認爲是瘟疫時人們的保護聖人。也因爲聖塞巴斯蒂安第一次受難是被亂箭射體,但被搶救過來,代表著倖存的希望;而他渾身的箭傷與瘟疫時的瘡口類似,因而藉由他祈求上帝悲憫。@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