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適度」的分寸

作者:方靜
讚美要講究藝術、掌握界線,才合乎「適度」。(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90
【字號】    
   標籤: tags: , ,

初見親戚家的小女孩,是在她四歲那一年。當時,又唱又跳、多才多藝,而且活潑大方、充滿自信,令人印象深刻;此後,偶爾聽到訊息,也都是關於她的讚美之聲,是一個十足被寵愛的「天之驕女」!

前幾天,小女孩隨親戚到家裡來,七歲的她即將升小二,長高、長大了,依然口齒清晰、聰明伶俐;只是,眉宇間似乎有些小小的「憂鬱」。我約她去散步,邊走邊聊,才聽出一點端倪──以往,小女孩被周遭「過度」的讚美淹沒了,上學後,這些聲音不見了,可能適應上有困難!

她說因為自己很兇、沒有朋友,所以並不喜歡上學。我想,可能是「過度」讚美讓她太過自信、自我中心,因此受到冷落或排擠。我建議小女孩:不要總是兇人家,試試看別的方式;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讚美他人的優異表現,會比較容易交到朋友!

此時,小傢伙顧左右而言他,顯然想避開這個話題,我也就不勉強了。「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件事得慢慢來。而孩子的習慣和態度,取決於父母,他們正在複製成人世界的一切,父母是關鍵人物。因此,與其改變孩子,不如從父母本身做起。

教養中關於讚美的論述或著作,專家學者的意見琳瑯滿目、汗牛充棟,旁觀者如我,實在無法置喙、評斷,只能虛心領教。倒是要注意,讚美像水,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適度能助人積極努力、奮發向上;過度則能誤人唯我獨尊、自以為是。

讚美要講究藝術、掌握界線,才合乎「適度」;所以「適度」讚美應該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才足以發揮正面作用。它不僅能展現出施予者的真心誠意,還能引導出收受者的信心勇氣。而關於「適度」的分寸,是一門學問,大人拿捏得好,孩子必然也會受益!@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觀,儒道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也締造了華夏文人的修為準則,而簫所體現的內涵與其非常契和。中國古人們希望通過「敬香吹簫」達到「天人感應、理氣和中」的修為境界。
  • 持節就是保持氣節。他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表現為堅持正義,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說苑‧雜言》載,孔子曾親口說:「賜之敏賢於丘也。」賜指子貢,名端木賜。敏即思想敏銳,思維靈活。丘指孔子。孔子作為儒學開宗第一人,學問之淵博自然也是第一流的,卻認為自己的聰敏不如一個弟子,可知這位子貢的聰慧敏捷確然舉世無雙。孔子在世時,門下弟子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子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幾乎是最特別的弟子。
  • 2016年12月21日冬至,這個在大陸即將消失的節日,在香港卻非常受到重視,稱「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聚餐的樣式絕不遜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湯圓等,更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
  • 這世上,我只認識一個瑪麗貝。在我迸出果殼,迎向未知時,她給我她家門的鑰匙,為我壯膽,伴我行走天涯。在我怯懦不肯往前行走時,又收回那把鑰匙,督促我勇敢往前,走自己的人生路。
  • 命運可以改嗎?萬一自己是落在這少數不好的命時怎麼辦?當然最上乘的方法就是修煉了,有些人沒能走入修煉之門,也可按照古人留下來的修心歌訣來修養自己。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西漢時期有一位女神醫叫義妁,她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其餘三位女名醫分別是鮑姑、張小娘子以及《女醫明妃傳》中的談允賢。
  • 《韓非子》中有篇〈老馬識途〉,講管仲有一次隨齊桓公出征而迷途,結果靠老馬找到回國的路。韓非子意不在誇獎老馬,那麼他意指的真「老馬」又是誰呢?
  • 春
    當我們花時間把事情做好,不論做的是煮飯做菜、學位考試、照顧別人,或者藝術創作等等事情,都能反過來激發別人,一同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 近日在臉書上看到一條「點讚中國」視頻,講述的是陝西少年馮莫林;母親先天弱視,父親也在他6歲那年雙目失明;從那時起,這個孩子就成為全家的依靠;如今他已13歲,正為了給手指凍爛的母親買一台洗衣機,而在上學之餘四處打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