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宮殿:德國施萊斯海姆宮

文/阿麗亞娜‧特里布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翻譯/陳遇
施萊斯海姆宮新宮面向大花園的立面。馬克斯‧伊曼紐建造的這座單翼宮殿是17世紀歐洲宮廷建築的典範。(Andrey Shcherbukhin/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什麼比一座宮殿更好?當然是三座!到德國南部旅遊除了欣賞著名的新天鵝堡之外,千萬別錯過附近的施萊斯海姆宮(Schleissheim Palace)。施萊斯海姆宮殿群位於慕尼黑的北部,曾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 dynasty)的夏季行宮。這座龐大的宮殿包含三座獨立的宮殿建築:舊宮(the Old Palace)、新宮(the New Palace)和盧斯海姆宮(the Lustheim Palace),是巴伐利亞規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之一,最初是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位選帝侯建造的居所。

1598年左右,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Wilhelm V)在施萊斯海姆建造了一座鄉間別墅和隱居所。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亞一世(Maximilian I)將其改建成一座文藝復興晚期風格的宮殿,也就是現今的舊宮(舊施萊斯海姆宮)。

舊宮是一座單層樓高的宮殿建築,以文藝復興晚期風格建成。這座宮殿最初的規劃是用作祈禱和沉思的場所,之後逐漸轉變為住所。舊宮於1970年曾重新整建過,中央的大門和鐘樓起源於最早的建築階段,其餘的建築結構則追溯至18世紀。

新宮對面的盡頭是單層樓高的舊宮,以文藝復興晚期風格建成。(Borisb17/Shutterstock)

17世紀後期,施萊斯海姆宮又畫下了新的篇章,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斯‧伊曼紐爾(Max Emanuel)希望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下一任帝王,因此開始計劃建造盧斯海姆宮和與其連接的兩座涼亭建築。這是一座遊樂用途的宮殿,原先的規模相當龐大,在縮小設計後宮殿的長度仍超過984英尺長。盧斯海姆宮的內部採用巴洛克晚期的風格,有大幅天花板壁畫和大量的粉飾灰泥裝飾。

馬克斯‧伊曼紐時期建的單翼宮殿長度超過984英尺,原先的規劃更為龐大。(imagoDens/Shutterstock)

除了這座單翼宮殿之外,當時的建造計劃還包含一座依照意大利別墅風格設計的狩獵小屋,座落在施萊斯海姆宮花園盡頭的一座人工島上。這座小宮殿由磚砌成,在建築設計上和意大利別墅相仿,共有兩層樓,兩側的公寓分別為巴伐利亞選帝侯和妻子的住所。

盧斯海姆宮的狩獵小屋座落在施萊斯海姆宮花園盡頭的一座人工島上,在建築設計上和意大利別墅相仿。(imagoDens/Shutterstock)

施萊斯海姆宮的新宮對面就是一座大花園。這座花園在過去三百多年來都沒有變過,是至今歐洲少數仍保有正統巴洛克花園的地方。由多米尼克‧吉拉德(Dominique Girard)所設計,這座法式花園有幾何形的花圃,皆以對稱的方式種植植物,在花圃中央有一座大噴水池作為視覺的焦點。

施萊斯海姆宮的花園在過去三百多年來都沒有變過,是至今歐洲少數仍保有正統巴洛克花園的地方。(Fotos593/Shutterstock)

這位野心勃勃的選帝侯並沒有就此停止,他接著又委託宮廷建築師亨利科‧祖卡利(Henrico Zuccalli)建造了新施萊斯海姆宮。新宮的平面格局是歐洲18世紀以降宮殿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這座宮殿有典型的巴洛克特徵,像是生動的天花板壁畫、粉飾灰泥裝飾、牆上的雕刻鑲板,以及由巴伐利亞、法國和意大利藝術家製作的鍍金傢俱。宮殿裡必看的景點包含巴洛克式的大樓梯、勝利大廳(the Victory Hall)和大藝廊。

新宮的大樓梯是宮殿中最引人注目的空間之一,充分展現了巴洛克建築的特色。樓梯的表面有大理石和巴伐利亞藝術家科斯馬斯‧達米安‧阿薩姆(Cosmas Damian Asam)製作的粉飾灰泥裝飾著。亨利科‧祖卡利將一整段樓梯安排在寬敞大廳的手法後來成為德國建築的標準設計。

這座雄偉的樓梯是新宮最引人注目的空間之一,充分展現了巴洛克建築的特色。 (Andrey Shcherbukhi/Shutterstock)

新宮中的勝利廳是為了當時的選帝侯所準備的大廳,用來慶祝馬克斯‧伊曼紐的軍事成就。這座大廳同時也用做餐廳,有著攝政風格的鍍金牆板。在宮殿大廳裡,則有豐富的巴洛克風格粉飾灰泥裝飾。這間兩層樓挑高的房間有著繽紛的天花板壁畫,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壁畫,描繪著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與圖爾努斯(Turnus)為了爭奪與拉維尼亞(Lavinia)結婚的戰爭。

勝利廳是新宮中為了當時的選帝侯所準備的大廳,用來慶祝馬克斯‧伊曼紐的軍事成就。(Andrey Shcherbukhi/Shutterstock)
新宮的大廳有著豐富的巴洛克風格粉飾灰泥裝飾,天花板壁畫描繪著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與圖爾努斯的戰爭。(Andrey Shcherbukhi/Shutterstock)

新宮內部使用了大量的鍍金裝飾,然而有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巧思。這間由建築師約瑟夫‧艾夫納(Joseph Effner)特別為選帝侯所設計的公寓就獨出一格。與新宮許多房間常用的金色相對,這間房間使用銀色作為主色。這間房間有著淺黃色的牆壁,並有藍色和灰色牆板和銀色主題相呼應。

這間是特別為選帝侯所設計的公寓,與宮殿一貫的金色調不同的是,這間房間使用銀色作為主色。 (Andrey Shcherbukhin/Shutterstock)

在新宮議事廳的另一端是馬克斯‧伊曼紐的私人禮拜堂。這座小禮拜堂的牆壁是人造大理石拼花板,這種特別的技術源自17世紀的意大利,是一種非常精緻的灰泥工藝,常用在建築和雕刻上以模仿大理石紋理,可以取代較為昂貴的大理石材料。這種工藝在托斯卡尼地區蔚為潮流,在新宮的小禮堂中使用了這種技巧以彰顯選帝侯的身分地位。

在議事廳的另一端是馬克斯‧伊曼紐的私人禮拜堂。這座小禮拜堂的牆壁是人造大理石拼花板,這種技術源自意大利,使用灰泥鑲嵌來模仿大理石紋理,用以彰顯選帝侯的身分地位。(Andrey Shcherbukhi/Shutterstock)

儘管馬克斯‧伊曼紐生前從未成功當上羅馬帝王,並在新宮完工前就去世了,但他建造的宮殿成為了17世紀歐洲宮廷建築的典範,而且他的遺產仍持續啟發著今天的我們。

作者簡介:Ariane Triebswetter是國際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專業背景。

原文:Schleissheim: 3 Stately Residences in 1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