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研究证实印度的嫁妆陋习愈演愈烈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该国一直遭人诟病的嫁妆陋习却愈演愈烈。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3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3年06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张雨霏编译报导)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现象在民间仍然盛行。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长期以来被人诟病的嫁妆陋习却愈演愈烈。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杰弗里‧韦弗(Jeffrey Weaver)和弗吉尼亚大学的高拉夫‧奇普伦卡(Gaurav Chiplunkar)两位学者根据印度农村经济和人口调查的数据,针对从1930年至1999年间超过74,000对婚姻进行了研究,以探究嫁妆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在1999年之前,印度约有90%的婚姻涉及嫁妆。(Pixabay)

这是一项在印度17个人口最多的邦进行的专项调查。两位学者计算出“净嫁妆”这一数值,即女方向男方赠送的现金和礼物等嫁妆与男方所送现金和礼物等聘礼的价值之差。

“优质新郎”在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研究显示,在1999年之前,约有90%的婚姻涉及嫁妆,而1950年至1999年间的嫁妆支付总额接近2,500亿美元。

韦弗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支付丰厚嫁妆的传统习俗。

他说:“在这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男性接受了教育,找到了高质量的工作,从而导致了嫁妆规模的上涨。”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支付丰厚嫁妆的传统习俗。(Pixabay)

该研究发现,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更好工作的“优质新郎”会要求女方支付更高额的嫁妆,但是,随着婚姻市场上受教育的新郎数量不断增加,那些受过更高教育的新郎所获得的“嫁妆溢价”会减少。

韦弗和奇普伦卡表示,对女方家庭来说,拒绝为女儿支付嫁妆意味着只能选择“低素质”的新郎;而对于新郎一方,尤其是该家庭需要为自己的女儿支付嫁妆,或者希望收回对新郎教育的投资,这些强大的经济动机会促使男方有意接受更多的嫁妆。

嫁妆现象是印度独有的吗?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斯万‧安德森(Siwan Anderson)发表的另一篇论文指出,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社会与印度不同,这些国家的嫁妆支付随着财富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像印度等这样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中,财富的增加也导致了嫁妆数额的增加。

像印度等这样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中,财富的增加也导致了嫁妆数额的增加。(Shutterstock)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嫁妆影响有限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印度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甚至超越了男性。韦弗表示,这可能会导致嫁妆需求下降,但目前仍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但该研究确实发现,在一个地区接受教育的女性越多,“支付嫁妆的金额就会减少”。

然而,研究同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对嫁妆数额的影响明显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印度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而无法从她们的教育中获得经济回报。

该研究最后指出,为了解决嫁妆文化所衍生出的问题,“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并提升她们的劳动力参与度”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嫁妆传统。

责任编辑:韩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一名钻石商人日前为151对年轻伴侣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婚礼上151名新娘穿戴着各式鲜艳的传统服饰,多年来该名商人已为许多失去父亲的贫穷女孩筹办婚礼,犹如是她们“父亲”一样。
  • 俗语说,有钱没钱讨个老婆好过年,在印度也是如此,尤其在岁末年终总是结婚旺季,不过,印度人的婚姻大事普遍听从父母安排。
  • 印度一名男子年幼时意外失去双臂,从此长期忍受着别人对他异样的眼光和负面的评论。然而,他的大学恋人却从未轻视过他,两人经历六年的爱情长跑,最终步入婚礼的殿堂,证明真爱可以战胜一切挑战。
  • 在传统的观念里,姻缘是上天安排的,人们也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印度就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穷小子与远道而来的瑞典女子偶然相识并结为连理,并在她返回瑞典后,骑自行车4个多月去找她的感人过程。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