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十回:于院示捐資勸諭 眾民誦賑濟歌謠

作者:明朝 孫高亮
于謙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在各州縣設置「預備倉」(平淮倉),賑救饑民;命人夾道兩旁,排種極多柳樹,避免暑熱炎天時,大路遙遠。商賈往來喘渴中暑而死;或三里、五里,濬開一井於路,連開數百餘井,一則透泄黃河水勢,一則住民與行人得水以濟其渴。(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于公即令出榜,大書勸示千餘張,懸掛通衢。其略云:

巡撫河南、山西都察院僉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於,為承奉朝命撫濟飢荒事。照得河南、山西二省,飢荒為甚。貧民流散,缺食嗷嗷。本院蒞任以來,即將前欽賜賑濟銀兩,並各府州縣無礙錢糧,及預備倉糧,盡行賑散,以濟其急。雖目下少蘇民困,將來猶恐不支。昔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民無枵腹而啼飢號寒者,其故何也?能預為備耳。

今本院即捐俸資二千五百兩,復蒙賢有司王、高、孫、李、劉、楊諸公,各捐俸資五百金,為蓄粟麥之本。然雖有此,尚未充盈。倘遇凶年,將何周濟?本院悉訪民情,頗知閭閻之事。今特出榜,功諭爾等賢良富家巨室:有能捐二百金以上者,當即與冠帶獎勵。有能捐四百金以上者,當即奏聞,錄為義民官,建坊旌表;或本身原有官職者,即榮封其祖父,或錄其子之名,衣巾寄學。有昔年賤價糴粟米,今肯輸千百石,仍照昔日賤價賣於民間者,亦同前樣旌獎。或收留遺棄子女五、六口乃至十口以上者,或肯減一二錢時價糶賣者,本院已前日面諭眾裡老,皆照前給賞旌表不謬。有賢士大夫能捐貸者,亦即保奏,不時擢用。本院每思富貴之家,如有三千金家資者,可捐貸百金;有萬金者,可捐貸三百金,亦不過三十分中出其一分。況捐一分之資,而活數千人之命,陰功豈淺淺哉!後必有報之者。

本院常見有司官因飢荒之歲,每令州、縣官督察里閭勒報大戶,其富豪大戶,不知捐貸賑濟之德甚洪,而反百計夤緣,用錢賄賂,求其脫免,里胥得遂其奸,脫上戶而報中戶。有司不查其實,又不再三開諭,往往轉相擾害,亦何上下之愚哉!假如用夤緣賄賂之費,孰若捐貸以賑飢貧,上舒朝廷之隱憂,下為子孫之積福,中又不致為里甲之科需。本院今諭捐貸賑濟,實勸汝等為此好事,汝等反吝財難捨。及一聞僧尼設法化緣,遂能捨大資財,以邀來世福德,豈非妄謬乎!孰若捐數十百金,以濟嗷嗷飢苦之民,實有見在無量功德。故西蜀張詠能立法捐資濟貧,子孫數世榮貴;浙江蔣氏以平糶賤穀,兄弟三代為神。所謂仁人者,其利甚溥,其報甚隆。生前則萬人感戴,死後則百世流芳。多有富豪之家,平昔慳吝,不肯捐資賑濟,行此美事,是誠愚而不悟者。嗟乎!眇眇一身在世,食用有限,死又將不去。且終日營營,千謀百計,作牛馬不肯少輸一二。

為此美事,今本院每縣置二倉,一曰尚義倉,一曰平准倉。義倉即賢良捐資輸穀之倉。平倉即豐年賤價買進,若遇凶年,照昔賤價平糶者。即於倉前立碑勒名大書某人捐貸若干,某人輸粟麥若干,計全活人若干,不但立碑建坊旌獎,亦在在口碑,為人傳誦。賢良仁富,見此荒年,豈無惻隱良心?欲捐輸濟困,又有奸徒,不思本院推誠勸諭,反設言阻塞其尚義良心,且言今捐百金不難,恐他日又有別項大役;又有言捐貸不難,倘又要人去買穀輸倉,則人財兩為賠累。今本院一心為貧民蘇困,功爾賢良,既肯捐貸資穀,又豈復勞汝買輸,決無是理,切不可聽奸徒惑阻。本院所以立碑勒名留後者,一則旌賢良尚義之功,二則杜後不許再將尚義之家,有別項大役索擾也。本院亦思爾等富家巨室皆辛苦營生,成家立業,必不強致之。但本院推誠待人,諄諄勸示。爾眾當以本院之心為心,待後豐熟,必計數給還,安肯欺謬?今出示後,爾眾若不體本院之誠,他日府、州、縣官詳實報名到院,是頑民也,反為不美。故示。

二省人民見於院榜示開誠勸諭,有富豪良善,莫不欣然樂捐資粟,以尊明示。其最尚義者,河南則趙守賢、高從善、孫祖祐、劉德洪;山西則楊有年、王永、李文科、邵承芳、朱朝卿。至今高、孫、楊、王、朱五宅,皆累世簪纓。趙、李、劉、邵四家,子孫蕃盛。可見濟人活命之功,天必陰祐其後也。

公乃著縣官每里選忠正耆老二人,協同里中,照舊日冊籍,查計人口,給與半年粟穀銀兩。仍著縣官不時稽查,不許里書作弊徇私。如有別省流民飢餒到來,亦令隨在地方就食度命,不可趕逐。此法行之,民沾實惠,而得全生。公即每縣置二倉立碑,刊諸尚義之名。又給與冠帶,奏聞建坊旌表給匾,犒賜其家,免後各色差傜冗役,一一照示與面諭里老之言,一毫不謬。

公又差人於成熟處收買粟麥,如湖廣、四川等處,皆起本院勘合公文,備書救災恤鄰,無遏糴等語,「仰體朝廷德意,皆吾赤子。若分彼此,大非仁人君子之心。若有人到貴省糴買米麥,及貴省之人搬運米麥前來者,俱不許恃強之徒,遏閉攔截。若貴省有此之徒,係是刁惡害民之蠹,希重治之。若州縣官有遏閉者,當為推情毋阻。」其差人輸買之處,是以無人敢遏。其買糴來上倉粟穀,公算其盤費,點折虛耗,皆公自蠲資,賠補其數,置之倉廒。若遇凶年,乃分次貧、極貧,諒人計口給與。

後兩年之間,時歲成熟。公即查計先年捐貸資穀之家,各各照數算明給還。有尚義音,感公大德,不願領者,仍貯庫貯倉。又有幾處倉廒,如先年賤價買穀者,資本三錢加利五分,六七錢者,加利八分,給還原糴之家。故富家巨室,並小戶貧家,無不感德思恩。

公又訪得鰥寡孤獨者,皆查養於卑田院,亦月給米粟,二季與布匹,並無遺失。仍令各處設醫藥局,以療疫疾。蓋大荒之後,必有飢傷之病。公乃究軒岐之奧旨,拯斯民於壽域。又設社學於里邑之中,令教孤寒子弟,使教讀者,令其自灑掃應對,出恭入敬之禮,循循導之。其教讀生儒,每月給米一石、銀一兩,作為教育子民之儀。自此數年,全活萬萬,教育萬萬。百姓深感公恩。有歌謠一篇,以見當時公之德政云:
凶年飢歲貧無粟,處處人民皆枵腹。
兒女賣與富家翁,少男止換六斗穀。
春來只有四斗糧,兼粞夾糠煮薄粥。
夫妻共食一月餘,面漸尪羸皮搭骨。
引領者看作餓莩,精液耗乾無淚哭。
忽聞巡撫至此邦,開倉賑濟飢與荒。
示民出粟自捐俸,諄諄復諭富賢良。
幸蒙尚義諸耆俊,貸資輸穀到官倉。
大家小戶皆得食,頃然面色生容光。
鰥寡孤獨俱有養,醫藥調理救災傷。
召父杜母今復見,天遣恩官拯二方。

歌謠至今誦之。

于公每巡視,目見河南地方逼近黃河,水勢極洶,每留心計畫。待百姓農事完畢少暇之時,乃親自令民採取青柴蘆草等物,堆積近水之處,以備捲掃之用。仍築數處大堤,以遏水勢。堤旁種樹,以固根基。每五里立一鋪,專人看守。少有坍損,即時修補,至今保全水患之功甚大。公每見河南、山西大路遙遠,當暑熱炎天之時,商賈往來,又無遮陰少息之處,多有喘渴中暑而死者。公甚憐之,乃使人夾道兩旁,排種柳樹極多,不三五年間,柳樹漸長成陰。公又於大路中築高埠數十處,旁邊多開濠塹,亦種柳樹萬株。或三里、五里,濬開一井於路,連開數百餘井,一則透泄黃河水勢,一則住民與行人得水以濟其渴。又於井畔通造一亭,與往來之人憩息。至今柳樹合圍成陰,行人得水以舒吻渴。古蹟猶存,實萬代之績也。

公又見大同、山西行都司十三衛俱在大同,地方窵遠。巡按御史不能一一遍歷軍衛並有司,事多不法,以致老弱充當,冗食者眾。及聞警報,不能時刻猝至,為害不小。公乃上本,奏請專差監察御史一員,於大同雁門等處,控壓邊境,庶不致邊政廢弛,軍皆精練,至今遵守。

公又見山東、陝西亦連歲凶後,多有逃移到山西、河南二省者,恐日後貽患地方,即令住居相近者,編成里甲,另立鄉都;若住居星散者,就於各鄉都附近處安插。亦各立里長管束,仍復撥與荒田退灘餘地,開計畝數,令其耕種耘鋤生業。又奏河南、懷慶、陝州等處餘糧有見在倉五、七年之上者,奏聞量減時價,糶與陝西、山西饑民並直隸、潼關軍,餘與河南安插逃民等眾,全活億萬民命。于公處置饑流之民,皆得其所,地方果然寧靜,家家樂業,皆公撫動之績也!

公一日出巡過城南,忽見旋風驟起,吹得隨役之人眼目難開。少刻,捲起一堆冬青樹葉,只在公馬導前捲來捲去。公暗想曰:「此時當盛夏之際,萬物正茂,為何有此敗葉成堆捲來,此必有異事。」遂令人拾取葉來看時,其葉頗大,因問左右何處有此大冬青樹葉。道言未了,旁邊閃出一人。此人不知所稟何事。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亂失敗,曹吉祥被磔刑於市;徐有貞獲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鄉,後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