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四支(5):魯恭三異 楊震四知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東漢時,魯恭擔任中牟令時,有三異為人所稱道,一是蝗蟲不入境,二是德化及禽獸,三是童子有仁心。楊震任山東東萊太守時,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嚴辭拒絕昌邑縣令王密趁夜送來的黃金,「夜畏四知」的故事傳為美談。(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原文】

lǔ gōng sān yì,yáng zhèn sì zhī。
魯恭三異,楊震四知。

ㄌㄨˇ ㄍㄨㄥ ㄙㄢ ㄧˋ,ㄧㄤˊ ㄓㄣˋ ㄙˋ ㄓ。
魯恭三異,楊震四知。

【註釋】

(1)魯恭:字仲康,東漢扶風平陵人。為政寬厚,以德化民。
(2)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少好學,博覽群書,時稱「關西夫子」(關西孔子),為官清廉。

【語譯】

東漢時,魯恭擔任中牟令時,有三異為人所稱道,一是蝗蟲不入境,二是德化及禽獸,三是童子有仁心。楊震任山東東萊太守時,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嚴辭拒絕昌邑縣令王密趁夜送來的黃金,「夜畏四知」的故事傳為美談。

【人物故事】

魯恭

《後漢書‧卓魯魏劉列傳》記載,魯恭,字仲康,東漢扶風平陵人。其父過世後,與其弟魯丕閉門誦讀,學習詩書五經,尤精通《魯詩》,名聲遠播。當時的太尉趙憙因仰慕魯恭的志節,每年都派人送來酒糧,但魯恭都推辭不受。

後來魯恭擔任中牟令,省刑罰,以德感化人民,中牟縣因而大治,民風淳樸,百姓安居。一次,有人向魯恭投告,有一個亭長借了牛不肯歸還,魯恭召來亭長,再三告誡他將牛歸還原主,但亭長堅持牛是自家的,不肯返還。魯恭感嘆地說:「教化無法推行,這是我的責任。」於是準備辭職離開。吏屬、百姓都流淚挽留,亭長這才感到慚愧,認錯還牛。

有一年,鄰縣蝗蟲成災,但蝗蟲卻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聽說了這件事,十分疑惑,便派官員肥親前去查核。魯恭陪肥親到田間視察,二人坐在桑樹下休息,有隻野雉跑過,停在他們身旁,旁邊有個孩童,肥親問孩童:「怎麼不捉住野雉?」孩童回答:「野雉即將孵育小雉。」肥親聽完肅然起身,恭敬地對魯恭告別說:「我是被派來視察您的政績的,現在蝗蟲不入中牟縣境,這是第一件異事;慈悲教化及於鳥獸,這是第二件異事;連孩童都有慈愛之心,這是第三件異事。我留在這裡太久,怕會打擾賢明的人。」肥親將實情詳細回報,袁安亦將魯恭的賢能上呈朝廷。中牟令任滿後,魯恭因政績斐然被調升為司徒。

楊震

《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少即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當時的儒者對他極為推崇,稱他「關西夫子」(關西孔子)。楊震未出仕前,靠著教書所得的微薄收入奉養母親維持生計,從不接受他人的饋贈,當時的人都很敬重他的為人。楊震一直到五十歲才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來作官,為官以清廉著稱。

有一年,楊震調任山東東萊太守,赴任時路經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因楊震之前的保舉成為縣令,當晚趁著夜色,懷裡揣著十斤黃金準備送給楊震,一方面答謝楊震的提拔之恩,另一方面請求以後多多栽培。楊震知道王密的來意,堅持不肯接受。王密告訴楊震:「我趁著夜晚來,無人知曉,請大人放心收下吧!」楊震正色地對王密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不覺面紅耳赤,十分慚愧,帶著黃金回家去了。從此,楊震「夜畏四知」的故事傳為美談。他的子孫為發揚祖先的美德,在廳堂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惕勵後代傳承祖先的清廉家風。

──轉自正見網

(點閱【龍文鞭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吳隱之有清高的節操,雖然家中沒有一點存糧,也不貪取非分之物。任晉陵太守時,在職清廉儉樸,妻子也自己去背柴回來煮飯。後吳隱之升遷御史中丞、左將軍,雖位居高官顯職,俸祿賞賜都分給同宗族的人,而自己依然如同窮人一樣辛勤勞苦。
  •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記載:宋朝建國之初,為了懲戒藩鎮的弊端,開始在各州設置通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官,也不是知州的下屬,所以常常和知州爭權,通判的理由通常是:「朝廷派我來監督你的。」因此,州郡長官跟通判往往不和。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錢昆,世代都是餘杭人,曾擔任少卿,非常喜歡吃螃蟹。錢昆曾要求外放為州官,有人問他希望到哪裡任職?他回答說:「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蘇東坡有詩詠嘆云:「欲問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州。」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戰國人,是韓國的公子,善於著書立說,但有口吃的毛病,與李斯同受業於儒學大師荀子門下,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
  • 關於「臥薪嘗膽」的故事,很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踐,他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嘗膽,最終反敗為勝。而吳王夫差亡國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處魏晉之際,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紛亂,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參與世間人事,經常喝酒暢飲。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晉武帝)提親,讓阮籍的女兒嫁給他,阮籍連續大醉六十天,司馬昭無法與之交談,只好作罷。有一回,官員說有兒子殺了母親的,阮籍說:「哼!殺父才可以,竟然還殺母啊!」在座的人責怪他失言。司馬昭說:「殺父是天下罪大惡極之事,你怎麼認為可以呢?」阮籍說:「禽獸知道有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殺父是禽獸這類的人,殺母則禽獸不如了。」眾人心悅誠服。
  • 王維《長江積雪圖》
    宗愨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願做官。宗愨年少時,宗炳問他的志向,宗愨說:「願乘長風(大風)破萬里浪。」宗炳說:「你若沒有大富大貴,也將會光耀門楣呀!」宗愨的哥哥宗泌娶妻時,當晚就被強盜打劫,才十四歲的宗愨挺身而出對抗盜賊,讓十幾個盜賊四下潰散,不得進屋。
  • 南朝劉宋時,東陽無疑所撰寫的《齊諧記》中記載,三國時魏國當陽縣人董昭之,一日,乘船過錢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見到一枝短蘆葦上有一隻大螞蟻驚惶的來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憐憫,用繩子套住蘆葦,拖引到岸邊,螞蟻沿著繩子爬上岸。這天夜裡,他夢見一個身穿黑衣的人,帶著百來個人,來向他道謝說:「我是蟻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為感謝您的救命之恩,日後如果有急難,可以告訴我,當盡棉薄之力。」
  • 唐朝開國公主:平陽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軍,娘子關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軍禮下葬的公主。
  • 程頤與其兄程顥(明道先生)同受業於學者周敦頤(被尊為理學始祖),二程學說理論相近,後人集二人學說編成《二程全書》,稱其學派為「洛學」。
  • 東漢末年,杜畿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漢中府丞。遇天下紛亂(董卓之亂),棄官避難荊州,漢獻帝建安年間才回來。《傅子》記載,杜畿從荊州回來,到許昌(今屬河南)見到侍中耿紀,兩人整夜長談。尚書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紀隔壁,夜間聽到杜畿之言,感到驚異,天亮派人告訴耿紀:「有才能優秀的國士卻不推薦,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見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舊識老友,於是向朝廷推薦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