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中華古學的當代生命

張祥龍(北京大學教授)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古文化正從我們的生活主流中加速消失。我幼年隨父母到北京時,城牆雖已殘舊,卻還是攜著清清的護城河環抱著這個古都。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還站在那兒,景王墳的荒冢邊上還拋散著石人石龜,到處都還是繁體或不如說是正體的中文字。其實,這個民族那時已經歷了「辛亥」、「五四」、「四九」這些巨變。盡管這樣,一些原來的風俗還在。農村(當時就在「機關大院」的邊上)人還穿著對襟襖緬襠褲,一位同學忽然某一天穿著白布面的衲底孝鞋來上課。我的外祖母纏著小腳,只會說湖北老家的話。只有多少年後,我才越來越痛切地感到,姥媽的善良、古樸、忍耐和對我的深愛,隨著她在「文革」前的去世,永不復返了。

是的,我們這一輩人,或更準確些,自清末以來的幾輩人的生活中,最突出的感受就是這種「永不復返」的消逝。從皇上、進士、貞婦烈女,到私塾中的讀書聲、宗祠裡的四時祭祀,再到生活中的毛筆、算盤,臘月二十三孩子們「送財神爺!」的歡叫,還有北京四郊的鄉野、水窪子和那「像藍寶石一樣」的天。信仰「進步」的人們發奮去推進這種消逝,受「發展」觀支配的輿論也不會在意這些「落後」事物的死亡,但我歲數越長,越經歷了些西洋的東西,倒越是對這「歷史的必然發展」不安起來,難受起來。我總覺著,我們現在正在丟掉的已不是那些讓中國人蒙受恥辱、遭逢危難的東西,而是那使我們是一個中國人的東西,是那讓我們覺得活得有意思,有祖母的愛意和古老城牆環抱的東西。那曾經顯得有些凶霸霸的舊文化或所謂「封建主義」,就如同一個不幸的大家族,早已經歷了多少輪紅白相間的暴虐剝奪,查抄收監,其中曾作威作福者早已被開刀問斬,而眾男丁們也不是死於非命就是被發配充軍,眼下所剩者只是杜甫筆下「石壕吏」所能抓到的殘年老婦。你不去管,她也將在最後幾聲嘆息中撒手人寰,永辭我們而去了。那時,「中國人」面對的就將是一個完全沒有真正中國味道的世界,而要過的就將是一種總在艷羨進步者(這在可見的將來就是西方),而自己又總也不夠進步的喘氣心跳的生活。半夜醒來想到此事,心頭常要隱隱作痛,有一種覺得自己的母親、祖母、先人蒙了冤案,被關在了瘋人院、收容所和死囚牢裡的感覺。

是的,我們贏得了自己的獨立國家,像多少個非西方的民族一樣。但是,「亡國滅種」不一定是肉體的,特別是今天;思想方式、語言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斷子絕孫的現象到處都在發生。「我們不是還在使用中文嗎?」很對,這也是讓人還存著「復興」希望的最後一條理由。但是,就是這系著古遠過去的國脈,也已是傷殘累累,「不絕如線」了。「白話文」不能說不對,但不是和緩地汲取古文化中原本就有的白話,而以「革命」的方式來硬生生地鼓搗出個「白話文運動」,就缺少文化的孝道了。至於意在「拼音化」的簡化字運動,就更是崇西心理下的畫虎類犬之舉。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鼓吹「進步」者們自己往往要從「老舊學問」中得機得勢,卻要禁止青年來這麼做,只教他們或逼他們「新」得無根無源,乾巴堅挺,被慾火一點就著。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不僅與古文獻隔著「古體」和「繁體」的鴻溝,還要受到十幾年將中文「科學化」、「規范化」的語法猜迷訓練,好像不把他們心靈中的最後一點「國故」製成木乃伊標本,就還沒過夠現代化或西方化的癮似地。在西方哲學的「理式」或「概念化」還沒來之前,相應的西方語文學的「語言科學」或「語法規則」還未主宰語言與教育界之時,私塾先生從不教什麼「語法」,只教學生背書、做對、寫文,也就是只引他們進入語言的境域之中。一旦進去了,他自懂得遣詞造句,才高者自能寫出錦繡文章。對於學會而不是研究第一語言而言,「熟知基礎知識」是不相干的。君不見今日沉緬於「基礎知識」者,大多是拙於寫出好文章、不能得大意趣者。

這就是我們的「學術」現狀:方法上盲目崇拜西方,極少變通和擇食的能力。其實這能力正是一個活人的本能所在。學人們相信:在對象化和概念化的科學之外,只有無道理可言的強權、感情與迷信。由於這種「新文化」觀念的誤導,加上對「祖上」的冷漠勢利之心,學者們從西方所學者大都是些足以讓二老歸天的招數。哲學上,自胡適和馮友蘭以來,以「邏輯的、科學的」方法來治中國古學幾乎被各門派共同信奉。於是,「道」、「仁」、「陰陽」、「氣」等等就都被當作西方傳統哲學和邏輯學意義上的「概念范疇」,還要追究其「邏輯發展的規律」。而任何不合乎這條概念化標准者,就被當作無思想含義的東西。《易》的可貴之處據說只在於其中的「辯證法(辯證邏輯)」,而它的經文部分被認作只講「卜筮」,其像數之學只是迷信。《老子》的「道」被解釋為「最終實體」和「世界的總規律(概念化的邏各斯)」。孔子講的「仁」僅被視為「倫理學」范疇。《春秋》的微言大義被「中國哲學史」完全忽視,它獨特的結構、語言和說話方式所蘊含的非概念化的思想意義處在哲學界的視界之外。《公羊春秋》一類的東西更是想都不用想地就被置於思想之外,視之為「主觀的、神祕的解釋」。等等,等等。說實話,我一聽到「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之類的話就脖子根兒發涼,心裡明白,不管「取」和「剔」的標準是什麼,那被取被剔的是沒命了。我就納悶,如果這取捨的標准已現成在那兒了,還有什麼真實意義上的「史」和「古代思想」可言,不過是開肉鋪,按「范疇」掛上那被取者,設垃圾場,將那被剔者囫圇個兒地埋掉罷了。我說這話,並不是在主張「一切都從祖制」,那在今天是任誰也辦不到的,而是要表示這樣一個看法,即那能維持生機的原發取捨只能在與父母先輩共度患難的誠心侍奉中自然產生。文化和思想是生命體,而生命是湍流,是構境,不在其中則不知其正在構成著的、被牽掛著的命運,也不會明了其中活生生的「是」與「非」。天下哪有完全脫開人類群體的生存追求和時機感召的是非真假?時代的大潮使人不得不出新。而正是在此「不得不」的、而不是按觀念原則設計出的「新」裡,可能遇見「古」。此「潮」中有「汐」,此「剝」中藏「復」。「復,其見[現]天地之心乎 ?」(《易-復-彖》)。

有人講,你說的古文化衰退的現象在西方也一樣有,這是一個現代與傳統、而不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氣數消長的問題。現代的技術-商業文化對一切傳統和高雅的文化都是不利的。我不認為這種論點切中了這裡談的問題,因為中西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確實不可同日而語。在那裡基本上是個文化的世代演替的問題,而這裡卻是個斷子絕孫、無以為繼的問題。那裡有重大意義的文化活種都被最仔細小心地保存著,養育著,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能自然生長著。盡管「現代的」美國總統可以拿丑聞當內衣換著穿,卻依然是在按著《新舊約全書》宣誓就職。[我們的領導人應該按著什麼或對著什麼宣誓就職?]而且,誰能否認古希臘、基督教文化在現代西方文化、學術、乃至科學中的延續?誰能否認「文藝復興」的當代活力?

非西方的古老民族中,似乎只有中國的現代人如此六親不認,自嫌「醜陋」。我讀甘地傳,讀尼赫魯的《印度的發現》,真感到耳目一新。原來搞(求生意義上的)現代化,向西方學習,爭取國家獨立,民族富強者,不一定非要搗毀和污損自家的祖源。印度、日本、阿拉伯、波斯的後裔們無論變到什麼程度,是絕不願數典忘祖的,反要在西方化的時代沖擊前盡量保存自家的文化、語言和風俗,讓那盞靈燈長明不滅。如果說中國人的逆祖師夷事出有因,是由於這裡幾千年來比別的民族都更成功地保存了古制,以致到現代竟如「大山」一樣,不搬掉不炸掉就不足以讓這個民族存活(對此我亦懷疑)的話,那麼我要說,現在就既不用搬也不用炸了,因為它早已被毀得快像墳頭一樣了。靠栽贓祖宗和欺侮殘年長者來標榜自己「進步」的惡少習氣,我們在「文化革命」之中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已看得太多了。民國成立都多少年了,是誰造的孽就該由誰來擔著了。至於胡適的主張,認為只管放手去破舊追新,傳統中有生命力者自會留下來,與西方文化折衷成一個仍然是中國本位的新文化;其邏輯相當於,只管去毀林開荒建工廠,自然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自然會留下來,形成一個與原來的生態無根本區別的新生態,而且以往的狀態要它什麼時候回來就能回來。稍有生態常識者可知此說之謬。其中不錯的只有一點:某些「有生命力的東西」會留下來,像蟑螂、怪異的病毒、腦沖血和艾滋病。

在今天和明天的世界中,真心為「斯文掃地」而擔懮者,不會甘心就這樣窩囊含冤地坐以待斃,當會盡全力為祖宗文化尋新路,開新境。幸運的話或可嫁接成活,又歷一番繁華興旺;既便時不我濟,亦可藉此而參透玄機,舉家避秦,入深山絕境,在桃源之中延續命脈,以待「冰川期」或「溫室效應期」的結束。[文化物種的多樣性本身就是好的,不是嗎?]我的「學術」活動的背後一直就有這樣一番用心。這裡確實沒有什麼純學術和純客觀可言,因為一切都以這「文」的成活為目的、為前提;但也決不敢胡來,不敢不向「學術」與「客觀」盡量敞開,不敢以某某「主義」自封起來,更沒有「萬物皆被於我」和「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信心和氣派,因我頗懷有李後主的心境,明知這是一個「流水落花春去也」、「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境況,哪裡還敢做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勾當。有的只是為久病爹娘尋醫求藥,以延壽數的心意和舉動。因此上戰戰兢兢,又哪敢不多方窺測,再三比較,親身品嘗,唯恐認錯了高人抓錯了藥,反成不孝。

這本集子收了我十幾年來的一些論文,絕大部分是九二年回國後寫的。除了五篇還在等待出版之外,大多已發表過,散見於各種書刊之中。它主要探討這樣兩個問題:第一,相比於古典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發生了什麼樣的重大變化;尤其是,這種變化提供了什麼樣的新的方法論視野?第二,這種新的視野對於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什麼關系?如果這種關系不能只從概念上說明白的話,就要給出語境中的闡釋例子或對話例子。

此書第一部分主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通過審視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不同特質的現象學以及其他幾位現代西方思想者的學說,去揭示西方哲學一個多世紀以來所經歷的方法上的轉機。盡管每位思想家都有強烈的個人特色,但他們都在某一點上破除了西方的概念形而上學傳統,發展出了貼近直觀,看重構成功能和「像」(Bild, picture)思維,一切以人的生存形勢或時機境域為轉移的新方法和新學說。

第二、三部分主要討論第二個問題。它們表明,現代西方哲學的轉機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更合適地理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新視野。通過它,這在概念形而上學視野中註定了是矮子的中國思想傳統變得富有深意了。在這兩部分裡,對於儒家、道家等學術流派的再解釋,對於「時間」、「語言」、「像」、「構成」等等在中國古學中的體現方式的展示,對於東西方在「神性」和「美的本意」等問題上不同進路乃至新的理解可能的探討,等等,都是要使中西對話在一個新的境域中以更活潑有趣的方式進行的努力。在這方面,有了一些新見,比如「時機」在理解中國思想中的關鍵作用,老莊有自己的「道言觀」,「原發的現象本身就是美的」,《易》像與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講的像的某種關聯,等等,似乎是前人未及或未深究的。

此書稿雖主要由論文組成,但經過了有目的的挑選和修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問題視野和研究語境。而且,作者盡量避免選用與作者以前著作內容重複的東西。

整個集子取名為「從現象學到孔夫子」,也只是撮其大端而已。裡面除了現象學,還涉及另一些現代西方思想,像維特根斯坦、克爾凱郭爾和塔斯基。中國這一邊除儒家之外,還有道家。此外,還討論了「神」和「美」的問題。不過,由於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通過更合適的方法或視域來理解中國古學,找到那能使她重煥生機的路子,因而時時留心著任何有可能在這件事上起作用的東西。除了這些發表的文章之外,平日教學中涉及的就更多一些,像實用主義(胡適遠未闡發出它的要義)、生命哲學、結構主義、日常語言學派等。在我看來,黑格爾之後的西方思想,除了因盲目地自負於邏輯分析技術而走的彎路之外,總的說來是變得越來越有趣了。傳統哲學中森嚴壁壘的概念體系及其邏輯喪失了大部分權威,出現了多種反基礎主義的和非概念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這些從根子上生成化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境域化了思路,相比於傳統的概念形而上學,大大改善了西方與中國之間的思想關系。在這些新視野中,中國古學不再是一個天生的侏儒,總在走調的歌手,而是忽然變得活潑、風趣、聰明和動聽了起來,起碼讓人感到那裡邊大有來頭,含有還未窮盡的生機。以前的那些鄙視、嫌惡和「吃人」的譴責,看來大多是由於「屬像不對(即基本的思想方式相左)」,或某種敵對視野的構陷。這種視野——比如王夫人看晴雯的視野,簡毽R的後母打量這個繼女的視野——的「摩耶(maya)」幻化的巨力,想必我們在日常人際關系之中,在國家的和國際的社會政治生活之中,都有深切的體會。由於有了這些開裂於形而上學獄牆上的間隙,盡管大的文化形勢還在惡化,我卻開始抱著一線希望,即:通過這些裂隙逃出那個不是「守死善道」就是「欺師滅祖」的兩難困境,使中國古學在保留原種的前提下,逐步移植和轉化到當代人和未來人能直接領會的思想和語言中來。

「你這不也在以夷治夏嗎?」很對。我自認還沒有那樣的能力,能夠完全不求助於西方而讓華夏的古文獻自己說出新話語,獲得當代的新生命。我能做的只是嘗試著在西學中尋找那最可能幫助華夏古樹發出新芽的東西,那不再從方法上就貶抑她、切割她、整死她,而是可以善待她、引動她,讓她從容調整自己、更新自己、升華自己的一個視域。於是,這「治」就不再是「整治」、「處治」,而是「調治」。我也深知自己工作的抽象和蒼白,即使它確實找對了路子,也絕不可能代替那些更豐滿、更真實的文化復興的工作,比如重整教育,重現社會中的社團結構,建立文化瀕危物種的保護區,以及價值和禮制上的一系列調整。

己卯(1999年)中國新年,我隨一個叫「綠色家園」的環保社團來到江蘇鹽城的自然保護區觀鳥。在「高人」、也就是一位姓高的鳥類專家的指點下,平生第一次用望遠鏡長時間地觀看和傾聽各種野外的鳥。哦,那與我在鳥禽標本室中看到的完全是兩個世界。標本室裡是一片沉寂,灰暗、死板、現成、種類化。這裡卻是一個正在覓食、飲水、飛翔、梳毛和鳴唱的生命世界,轉易多方,回環曲折。那些鳥兒哪管你叫不叫得出它們的名字,只是活得自在、清閑和俏皮,讓這幫愛鳥者們為它們爭論,為它們奔走,為它們站在寒風裡如痴如醉。就在保護區小樓後的一個水溝邊,我們長久地觀看各種來飲水和逗留的鳥,白頭鵯(俗名「白頭翁」)、大山雀、戴勝……。一直看得我心頭發熱,如有所悟。我哪裡只在看野鳥,我看見了活生生的自由、快樂和天機盎然,看到了我的童年,也看到了人類思想的童年和少年;直恨不得把天下的一切鳥籠拆毀,將所有的網羅撕破,放出那舊被桎梏的天然和變易。這「觀」和「看」(Sehen)的高潮來在第二天清晨,當我們站在觀鶴亭上,看到數百隻正在這裡過冬的野生丹頂鶴,迎著初生的、並因此而那麼珍貴的太陽,一隊隊(高先生言:一隊為一家)地起飛。就在我們與天地相接的視域裡,在那讓鳥兒自在翱翔,也讓我們純真暇想的視域中,它們頭足伸展,飛得像「仙」鶴了。我想,這也就是本書中一再談到的「現象學視域」的本義吧。

寫到此處,窗外燕東園內,子規啼聲正自深遠。

寫於己卯初夏,秋冬之際改畢。@(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壹週刊》在台灣創刊,它所標榜的「狗仔文化」,已造成台灣社會一片沸沸揚揚。撇開基於忌心理而作出的同行敵國般的攻擊,一些報章也發表了不少探索隱私權、新聞自由、偷窺文化與狗仔文化等問題的文章。筆者讀後,覺得其中確有值得氾濫八卦新聞的香港新聞界思考之處。
  • 發現這個遺址的考古學家沙迪表示,當地發生連場暴雨,卡拉爾古城遺址可能被洪澇摧毀。 沙迪呼籲秘魯政府和私人捐款,協助保護這個遠古文化遺產。

  • 科學家們運用電腦分析人造衛星以紅外線攝影術拍得的數位照片推測,在中美洲的濃密叢林中隱藏了一個古代文明遺留的城市。目前已有考古學家著手籌組探險隊,期望證實此一發現,据料將在各方探險家、古文化遺產掠奪者和其他專業考古學者間掀起探尋熱潮。
  • 近日,經過多次的碳14測定和考古專家們的反复研究分析,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權威文物專家嚴文明、張忠培為首的專家組在遺址的發現地杭州蕭山宣布:最近發掘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其存在年代早于舉世聞名的河姆渡遺址,成為浙江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
  • 使用音樂來治療疾病在歷史上早已有跡可循,音樂与醫療的密切關系甚至可追溯至遠古文化中;而應用音樂來進行醫療活動的最古老記錄為Kahum Papyrus,其內容則敘述咒語對治療疾病的用途(Boxberger,1962)。至今現存各原始民族的巫醫或各种民俗療法的治療者,其實也多運用不同型式的音樂來治療各种心理及生理問題;甚至在各种宗教的不同儀式中,音樂也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今年5月份,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對備受關注的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成果。經過多次的碳14測定和考古專家們的反复研究分析,該遺址出土文物年代上限距今8000年,是長江下游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而且它的器物特征不同于長江下游地區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是一支全新的、獨立的文化類型。
  • 電波蘭科學院考古和民族學研究所近日向媒體通告﹐該所科研工作者在波德哈爾地區一處山洞進行考古時﹐發現了3萬年前古人的斷指。科研人員經研究認為﹐這是當時一種禮教的產物﹐是一種罕見的古文化現象。
  • 最近在吉林省吉林市出現了一個身似龜、嘴似鷹、背似恐龍的不知名怪物。多年從事古文化研究的原長春光机學院宮玉海教授認為,根据《山海經》記載,它應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旋龜”。但目前還沒有自然科學家對此怪物做出最后鑒定。
  • 中華文明史究竟有多長﹖其源頭到底在哪裡﹖正在此間舉行的永州古文化與旅遊產業開發彙報會上﹐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帝舜帝文化課題組公佈其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民族的歷史不只“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年﹐甚至一萬多年﹔其源頭不在傳統所說的黃河和中原地帶﹐而在湖南永州地區。

  • 備受關注的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日前在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首次向公衆展示了發掘成果。根據碳14測定,該遺址出土物距今約8000年到7000年之間。國內數十位文物考古界專家學者考察該遺址後認爲,這是浙江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其器物特徵不同于長江下游地區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是一支全新的、獨立的文化類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