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樂】太宗治世禮樂備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1日訊】唐太宗很重視雅樂正音,想振興文化教育事業。于是,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孫校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研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證律呂。讓他們刪去那些蕪雜散濫的,整理出標准規范的音律。于是,整理編制出來敬神的樂曲,慶功舞蹈,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了。

初時,祖孝孫認為江南梁、陳等地的樂曲多摻雜著吳、楚的小調,北方周、齊一帶的樂曲多用的是胡戎的伎藝。于是他悉心探索北南樂曲的不同風格,再參考古樂曲,創作了大唐雅樂,以著十二律,各順其月,以序為宮,叫旋宮。按《禮記》上的:偉大的樂曲与天地相和。《詩經》序上說:太平時代的音樂以安定為樂曲的題旨,他的政事就通和,因此又創作編制了十二和的樂曲,共三十曲八十四調。祭奠天地以黃鐘為宮,祭奠大澤以大呂為宮,祭奠宗廟以太簇為宮。至于一年四季在五郊祭迎五帝祈求丰年時,就隨月用律為宮。起初,隋朝的樂官只用黃鐘一宮,扣七鐘,余下的五鐘懸在那里不扣。到了祖孝孫創造旋宮之法后,十二鐘都扣,再沒有懸在那里不扣的了。當時,張文收非常通曉音律,認為肖吉所制的樂譜不怎么詳細,他研究考查了歷代的音律沿革,截取竹管制成十二律來吹,用來標志十二旋宮。唐太宗又召張文收在太常卿祖孝孫手下工作,讓他協助祖孝孫審定雅樂。太樂古鐘十二,人稱啞鐘,沒有人能通曉演奏它的辦法。張文收用樂律調節它,發出的聲音才暢徹悅耳,通曉音樂的行家們都佩服他的技藝高超。張文收被太宗授与協律郎的官職。待到太常卿祖孝孫過世后,張文收開始又采集祭祀天、地、宗廟的樂曲,進行仔細地刪改、整理、編纂,終于使樂教完備了。

唐太宗平定劉武周的叛亂后,河東的百姓當道載歌載舞來慶賀。軍士們爭相演奏秦王所作的古歌《破陣子》。后來,樂官將這首古歌編入《樂府》。 《破陣樂》演奏時,軍士披戴鎧甲,手執戟矛,邊歌邊舞,用來象征征戰沖殺的場面。《慶善樂》演奏時則人們隨著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征文德昌盛的景象。

(資料來源:《國史异纂》、《譚賓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曆史上獨領風騷,無與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聖德所為。從以下的歷史紀錄中即可見一斑。
  • 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曆史上獨領風騷,無與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聖德所為。從以下的歷史紀錄中即可見一斑。
  • 唐太宗的年代,有一本秘記上寫著:“唐朝開國三代以後,將會有一個姓武的女王代替李家統治天下。”唐太宗秘密地將李淳風找來,商量如何處理這件事。
  • 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無與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聖德所為。從以下的歷史紀錄中即可見一斑。
  • 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曆史上獨領風騷,無與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聖德所為。從以下的歷史紀錄中即可見一斑。
  •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今天宣佈,將以四百五十萬美元,從美國一名收藏家手中,購回中國國寶級文物「北宋祖刻﹃淳化閣帖﹄」。中新社報導,「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由宋太宗下旨鐫刻的書法叢帖,這部分為十卷的帖子是中國最早的匯帖,收集了宋朝以前一百零八位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大家共四百二十帖墨跡。
  • 一個聖賢的君王背后往往站著一位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德治天下,奠定大唐太平盛世基礎,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与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