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仁德廣佈 愛及甘棠

蕭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召公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的一位大臣,人們稱他為召伯。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陝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主管。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他到各地鄉村城鎮去巡察時,不打擾老百姓,從不住在鄉鎮的庭堂之中,而是在路邊的甘棠樹下搭個草棚辦公、過夜,處理政事,判斷訴訟。從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適當的安置,沒有失職的。在召公治理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召公活了一百九十多歲。括地誌云:「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後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
  
召公去世後,老百姓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甘棠樹,對甘棠樹都不忍傷害,並且歌詠著它,作了名為《甘棠》的詩篇。他們唱道:「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伐,召伯搭過草棚。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敗,召伯休息過。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拔,召伯說過的。」
  
太史公(司馬遷)說:召公奭可以稱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甘棠樹,尚且被民眾思念,何況召公本人呢?(召公的後代「九世稱侯,八世稱公,十世稱王。到王喜,為秦所滅。」)燕國迫近蠻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齊、晉等國交錯著,艱難地生存在強國之間,最為弱小,有許多次幾乎被滅掉。然而國家延續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國中只有它最後滅亡,這難道不是召公的功業嗎?
  
孔子說:「我看見甘棠就像看見宗廟一樣肅然起敬。」
  
資料來源:《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
  
燕召公奭,與周同姓;武王滅紂,封召公於燕;成王時,入據三公,出為二伯,自陝以西,召公主之,當農桑之時,重為所煩勞不捨鄉亭,止於棠樹之下,聽訟決獄,百姓各得其所。壽百九十餘乃卒。
  
後人思其德美,愛其樹而不敢伐,詩甘棠之所作也。
  
九世稱侯,八世稱公,十世稱王。到王喜,為秦所滅。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迫蠻貉,內措齊、晉,○索隱措,交雜也。又作「錯」,劉氏雲爭陌反。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詩經‧南風》《甘棠》詩,反映人民對召伯的懷念。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蔽芾(音費):小貌。一說盛貌。甘棠:杜梨,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茇(音拔):草舍。
敗:伐也。憩:休息。
拜:拔也。說(音稅):休憩,止息@(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朝人夏侯勝精通《尚書》,被征為博士、光祿大夫。
  • 宋太祖建隆四年,沈倫以隨軍轉運史身份隨軍入蜀後,住在成都一舊廟裡,吃的是粗食淡菜。及東歸時,他只帶回一筐書籍,別無它物。
  • 《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 大禹泣囚
      
    五帝時期的大禹,為治水患,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後世,功勞讓人難以記忘懷。他稱帝后也被稱為聖明的君主。
  • 近日記者在西安有幸採訪到了正在拍攝電視劇《接觸》的楊童舒,並對其進行了採訪。

    當問及楊童舒對西安的感受時她表示西安最吸引她的就是當地的那些歷史古跡以及歷史故事,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她都非常的感興趣。

  • 來源:羊城晚報 2005年11月22日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曾先後三次被搬上熒屏,其中1985年由黃日華、苗僑偉主演的版本被譽為經典,1998年由林家棟、江華、佘詩曼等人主演的版本卻反響平平。現下,正在武夷山緊張拍攝的張紀中版《碧血劍》則以主人翁袁承志的故事為主線,並涉及了諸多歷史故事,電視畫面以「水墨山水畫風格」為基調。

  • 羊祜晉朝南城人,字叔子,泰山郡南城(今魏莊鄉南武城)人。祖先世代為官,俸祿高達二千石,到羊祜為第九世,歷代都以清廉德行,聞稱於世。其祖父羊續為漢南陽太守,父羊道曾任上黨太守,生母是蔡邕之女。羊祜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對叔父羊耽非常恭敬孝順。
  • 這是一篇孝心感召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百善孝為先」,王祥的至誠孝心也使他得到了後福,體現出「積善之人,必有餘慶」,「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