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二十: 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喇嘛塔─妙應寺白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日訊】 北京城,傳唱了數百年的童謠, 「平則門,拉大弓,過了就是朝天宮,寫大字,過了就是白塔寺……」詞中「白塔寺」就是坐落在北京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北側的「妙應寺」之俗稱。因塔身通體皆白,故俗稱為「白塔」。「妙應寺塔」除塔頂為銅製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貼磚,並塗刷白堊粉飾,光潔如玉,故又稱「玉塔」。銅製塔頂呈顯金色,與塔身顏色金白對比,看來氣氛崇高聖潔。全塔比例勻壯,氣勢雄渾。

「妙應寺白塔」是中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也是現存古塔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瓶式喇嘛塔造型最傑出者。同時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直至今日,尼泊爾遊客到了北京,參觀白塔成為必到之處。

白塔初建於遼代壽昌二年(西元1096年),在原遼塔舊基上,重修構築這座高大壯觀的喇嘛塔。於元代至元八年(西元1271年)始建,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建成。由當時入仕元朝的著名尼伯爾工藝家阿尼哥,仿照尼泊爾當時流行的式樣,奉敕主持修建。阿尼哥當初隨匠人到西藏監造黃金塔,後隨帝師「八思巴」入仕元大都。時年僅十七歲,卻身懷精湛的工藝技巧,尤其以繪畫、雕塑與鑄造金像特別擅長,元朝建造的寺院造像多數是其製作完成的,除聖壽萬安寺白塔外,還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但是,大多數作品今已無跡可尋,或無法辨認了,只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其傑出的高超工藝流芳千古。西元1305年,61歲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

元朝政權建立之初,忽必烈曾說:「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將喇嘛教(即藏傳佛教)定為國教,並向蒙漢地區廣為傳揚。為了鞏固中央與西藏僧俗勢力的關係,採用宗教羈縻政策。世祖親自察看選定塔址大興土木,並下詔修建這座大型藏式佛塔。以作為神權與政權的象徵而「坐鎮都邑」。

在寺中的任何一個角落觀看白塔,都無法看清白塔的全貌,為什麼寺與塔的比例如此不協調呢?從年代上看,白塔已有700多年歷史,而寺卻不過5百多年。而且建築風格也大不相同。白塔是藏式覆缽式寶塔,是屬於少數民族特色建築;寺則是典型的漢傳佛教建築。

因為,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白塔竣工後,又以塔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之遙為寺界,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為《 大聖壽萬安寺》。由四重殿堂和塔院組成。塔院以紅牆圍成院落,院中央偏北聳立著白塔,塔前建有一座《具六神通殿》。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寺院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寶殿以及兩側的配殿、廂房等。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6月30日下午,電閃雷鳴,天降大雨。突然,一條火龍從天而降,點燃了大聖壽萬安寺中的大殿。大雨如注之天,火卻越燒越旺。轉瞬之間,盛極一時的大聖壽萬安寺,在火海中化為一片焦土,倒是白塔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這場浩劫。

到明天順元年(西元1457年)的時候重建廟宇,明憲宗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在大聖壽萬安寺被焚燬整整100年之後,一座新的寺廟終於告成,朝廷賜名「妙應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幾經修葺,現僅白塔為元代遺物。

白塔是一座典型的磚石結構的覆缽式喇嘛塔,有著濃郁古印度佛塔的風格。由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組成。總高50.9米,通體塗以白堊。台前有一通道,前設台階,可直登塔基。

塔基上圓下方,底座面積達1,422平方米。可分為三層:下層平台高3米,之上由兩層須彌座相疊而成,高9米,共高11米。須彌式基座上,有一座碩大的如意蓮花,雕刻著24瓣蓮花,蓮座上有5條環帶,承托著造型豐滿渾厚,向下略微收進的塔身。每層向上收分二折,橫切面呈正方型再外凸的形狀,像個多角的「亞」字形,顯得堅實穩固,又挺拔秀美。

塔身直徑18.40米,俗稱「寶瓶」,形似覆缽,有7條寬大的鐵箍環繞在塔身上。覆缽與其上的相輪間,也由一個小「亞」字形須彌座,將覆缽與相輪巧妙地相互銜接結合。「十三重相輪」,象徵佛教說法的十三重天界之意。相輪呈圓錐體,是由13個直徑逐漸縮小的輪圈所組成,又叫作「十三天」。據說,相輪層數的多寡,標誌著該佛塔的級別,而白塔的十三層相輪,表明此塔是佛教界地位最崇高的捨利塔。

在相輪頂上是一個直徑達9.7米的華蓋,也叫「天盤」。其結構非常複雜,用厚木做成底面,銅板瓦做為蓋,並設置40條放射狀的筒脊。華蓋周圍象流蘇一樣懸垂著36片銅質透雕,造型古樸典雅的華蔓,每片寬1米,長2米,鏤刻精美。上刻有明神宗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的徽號,說明此華蔓應該是明萬曆25年(西元1592年)重修白塔時添置或更換的。在每片華蔓下面,都懸掛著一個小銅鈴,微風吹拂之際,叮噹作響。

華蓋的正中央處,聳立一座銅質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高4.2米。塔剎的高度和坡度使其與相輪和諧地連接,構成一個造型奇特的圓錐體,算度準確,工藝精巧,令人歎為觀止。

1978年對白塔維修加固施工中,發現了清代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存留在塔頂部鎏金內的大藏經、木雕觀世音像、銅三世佛像、赤金捨利長壽佛、補花袈裟、五佛冠、藏文的《尊勝咒》、珍珠、寶石、以及乾隆手書的《波羅蜜多心經》賜僧帽、僧服、經書等珍貴文物百餘件。

整座白塔穩重秀美,挺拔精奇,潔白、莊嚴、聖潔。瞻仰參拜者絡繹不絕,稱讚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實在是古代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北保定城西南門裡東側,有一中國現存三千多座古塔中,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定州塔」,因建築在開元寺內,原為開元寺中的主要建築,故名「開元寺塔」 又名「開元寶塔」,但現在寺已不存在,唯磚塔仍高聳矗立。有」中國寶塔之王「、」中華第一塔」的美稱,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
  • 「飛虹塔」即由育王塔沿續而來。建於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西1515~1527年),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增建底層圍廊,至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創始於漢,經屢次興廢重修,現存的古塔為明代重建的遺物,但形制結構仍保持元代的建築風格。塔為八角形,十三層,通高47.31米。磚砌的塔體,是無梁殿與拱橋相結合的形式。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