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將篇

【風雲人物】不讓鬚眉的梁紅玉

文/淑萍 圖/小玉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0日訊】梁紅玉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妻子。由於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所以梁紅玉自幼就練就了一身好武功。

梁紅玉早年身世坎坷,父、祖在一次戰敗中獲罪被殺,梁家從此中落,梁紅玉也淪為官妓。韓世忠與童貫在平定方臘之亂後,班師回朝,行到中途,召官妓飲酒,因而認識梁紅玉。梁紅玉與韓世忠結為連理,也由此脫離官妓生活,夫唱婦隨的跟著韓世忠轉戰大江南北,成為韓世忠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韓世忠出兵征討,梁紅玉因懷有身孕留守京城。想不到苗傅和劉正彥竟發動政變,挾持宋高宗,並將梁紅玉等人扣押。宰相朱勝非看情勢不妙,便佯稱如果梁紅玉出城迎接韓世忠來降,那麼苗的軍力必會大增,對苗等人有利。苗傅等也覺得有道理,便真的讓梁紅玉出城會韓世忠。

梁紅玉騎上快馬,一路飛奔而去。韓世忠見到梁紅玉獲知政變消息之後,馬上帶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宋高宗驚喜萬分,親自出城迎接他們夫婦,並授予其爵位。

有一回,金人南侵,與韓世忠的軍隊相遇,敵眾我寡,情勢相當危急。就在一籌莫展時,梁紅玉向韓世忠獻上計謀:把韓軍分成幾路,中軍由梁紅玉坐鎮指揮,前後軍由韓世忠帶領。她在船樓上,擊鼓揮旗,若見她旗搖向東,即往東殺去;搖向西,即向西殺去。如此便可成功的夾殺金人。

果然,第二天早晨,當金人進攻時,梁紅玉早已頭戴鳳冠、身穿黃金甲衣,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這場戰役,兩軍前後僵持四十八天,韓軍最終雖然沒有戰勝金人,但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而能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也算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了。同時,這次戰役使金軍聞「韓軍」而畏,從此不敢再隨便越過長江。而這整個謀略全出自於一個女子──梁紅玉之手。

梁紅玉還曾訓練出一支女兵隊,與韓世忠和岳飛、劉俊一起北伐出征,真是好不威風!無奈小人當道,在岳飛以「莫須有」三字被陷害後,韓世忠甚為悲憤,曾當面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怎麼能服天下人心?」當然,韓世忠也因此被罷去兵權。梁紅玉追隨丈夫退隱故里,不再過問政事。死後,兩人同葬蘇州靈岩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在16世紀中國明代,出現了一位被後人譽爲「醫聖」的醫學家,他就是李時珍。李時珍是明末清初重驗證、考查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編寫了一部藥典《本草綱目》,成爲中國醫藥史上的經典著作。可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曾三試舉人不中。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年紀輕輕就繼承父祖遺志,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升為署都指揮僉事。雖然年少得志,但他並非單靠父祖餘蔭,而是在軍事方面有真才實學,從他的詩句中我們也可看出他的抱負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回顧戚繼光的一生,的確就是在掃除倭寇、「但願海波平」的理想中奮鬥。
  • 寇謙之,北魏初著名的修道人。祖籍上穀昌平(今北京)。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原名謙,字輔真。從他記事起,過的就是兵荒馬亂的生活。當時各部族部落集團間相互混戰和仇殺。烽火遍地,白骨盈野,耳聞目睹之下,他不樂仕途,倒喜歡修仙學道,鑽研張陵、張角之術。憑著他仕宦之家,讀了不少天文、歷數,老、莊道書,並研習五斗米道。

  •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然而到管仲這一代後,卻是一貧如洗,但管仲絲毫不以貧困的生活為恥,他經營了小本生意來維持家計,更是認真的苦讀詩書,勤練武藝,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負。
  • 太宗嘗謂侍臣道:「於今名將,惟世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慓悍驍勇,頗立戰功,唯不識少文。太宗對文武有功的臣下,常妻以公主或宗女籠絡,使他們樂於揮灑生命的偉力,做太宗雄才大略,建構「貞觀之治」的推手。
  • 李白,彷佛是從那蜀中巍峨入雲的仙山來到人間一般,懷著一身傲骨,成就了盛唐時代最輝煌的一頁。
  • 岳飛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是南宋著名的將軍,他曾說過一句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這外患多又政治腐敗的時代,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