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名将篇

【风云人物】不让须眉的梁红玉

文/淑萍 图/小玉
font print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10日讯】梁红玉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妻子。由于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所以梁红玉自幼就练就了一身好武功。

梁红玉早年身世坎坷,父、祖在一次战败中获罪被杀,梁家从此中落,梁红玉也沦为官妓。韩世忠与童贯在平定方腊之乱后,班师回朝,行到中途,召官妓饮酒,因而认识梁红玉。梁红玉与韩世忠结为连理,也由此脱离官妓生活,夫唱妇随的跟着韩世忠转战大江南北,成为韩世忠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韩世忠出兵征讨,梁红玉因怀有身孕留守京城。想不到苗傅和刘正彦竟发动政变,挟持宋高宗,并将梁红玉等人扣押。宰相朱胜非看情势不妙,便佯称如果梁红玉出城迎接韩世忠来降,那么苗的军力必会大增,对苗等人有利。苗傅等也觉得有道理,便真的让梁红玉出城会韩世忠。

梁红玉骑上快马,一路飞奔而去。韩世忠见到梁红玉获知政变消息之后,马上带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宋高宗惊喜万分,亲自出城迎接他们夫妇,并授予其爵位。

有一回,金人南侵,与韩世忠的军队相遇,敌众我寡,情势相当危急。就在一筹莫展时,梁红玉向韩世忠献上计谋:把韩军分成几路,中军由梁红玉坐镇指挥,前后军由韩世忠带领。她在船楼上,击鼓挥旗,若见她旗摇向东,即往东杀去;摇向西,即向西杀去。如此便可成功的夹杀金人。

果然,第二天早晨,当金人进攻时,梁红玉早已头戴凤冠、身穿黄金甲衣,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这场战役,两军前后僵持四十八天,韩军最终虽然没有战胜金人,但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而能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也算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了。同时,这次战役使金军闻“韩军”而畏,从此不敢再随便越过长江。而这整个谋略全出自于一个女子──梁红玉之手。

梁红玉还曾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与韩世忠和岳飞、刘俊一起北伐出征,真是好不威风!无奈小人当道,在岳飞以“莫须有”三字被陷害后,韩世忠甚为悲愤,曾当面责问秦桧:“莫须有三字,怎么能服天下人心?”当然,韩世忠也因此被罢去兵权。梁红玉追随丈夫退隐故里,不再过问政事。死后,两人同葬苏州灵岩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 在16世纪中国明代,出现了一位被后人誉为“医圣”的医学家,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是明末清初重验证、考查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药典《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医药史上的经典著作。可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曾三试举人不中。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他出身贵族,历代祖先皆为明朝将领。戚继光年纪轻轻就继承父祖遗志,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虽然年少得志,但他并非单靠父祖余荫,而是在军事方面有真才实学,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抱负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回顾戚继光的一生,的确就是在扫除倭寇、“但愿海波平”的理想中奋斗。
  • 寇谦之,北魏初著名的修道人。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后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原名谦,字辅真。从他记事起,过的就是兵荒马乱的生活。当时各部族部落集团间相互混战和仇杀。烽火遍地,白骨盈野,耳闻目睹之下,他不乐仕途,倒喜欢修仙学道,钻研张陵、张角之术。凭着他仕宦之家,读了不少天文、历数,老、庄道书,并研习五斗米道。

  •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他父亲是齐国的大夫,然而到管仲这一代后,却是一贫如洗,但管仲丝毫不以贫困的生活为耻,他经营了小本生意来维持家计,更是认真的苦读诗书,勤练武艺,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负。
  • 太宗尝谓侍臣道:“于今名将,惟世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薛万彻为右卫大将军,慓悍骁勇,颇立战功,唯不识少文。太宗对文武有功的臣下,常妻以公主或宗女笼络,使他们乐于挥洒生命的伟力,做太宗雄才大略,建构“贞观之治”的推手。
  • 李白,彷佛是从那蜀中巍峨入云的仙山来到人间一般,怀着一身傲骨,成就了盛唐时代最辉煌的一页。
  • 岳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是南宋著名的将军,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这外患多又政治腐败的时代,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