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多姿多采的放飛風箏

文/余麗珠整理 攝影∕曾漢東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7日訊】 在中國傳統的體育民俗活動中,放風箏遊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風箏緩緩升空的那一刻,其優美的風采扣人心弦,不但令孩童們欣喜雀躍,也深受大人們的青睞;放飛風箏不但趣味盎然,又能紓解壓力、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因此能引人入勝,歷久彌新。

源自傳統木鳶歷史悠久

風箏在古代稱為「飛鵲」、「飛鳶」。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有成,蜚一日而敗。」意思是說,墨子花了三年的時間,以木材製成了一隻飛鳶,飛了一天才墜毀。《墨子‧魯問》云:「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飛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是春秋戰國時的思想家,由此可知放風箏的歷史,距今至少有二千多年。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人們開始使用紙和竹條製作「紙鳶」,並且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繫上竹管,當紙鳶飄飛於空中時,強風吹入竹管或引起弓弦震動,就會發出古箏的聲響,「風箏」即由此得名。

風箏早期被應用於軍事上的傳遞資訊,南朝梁武帝因侯景之亂被圍困時,曾放飛風箏向外求援。造紙業出現後,紙鳶傳入民間,放風箏成為一種民俗活動,清明節當天,人們將風箏放得又高又遠,再將風箏線剪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的「晦氣」全部放掉,祈求百病全消。

 

傳統造型的風箏。

唐宋時期,風箏在民間風行,據宋朝陸游詩作〈觀村童戲溪上〉記載:「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即可窺知放風箏已成為兒童的遊戲之一;清朝高鼎著作的〈村居〉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更是說明了清朝放飛風箏的盛行;時至今日,放飛風箏更是越來越廣泛受到重視和喜愛,它已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休閒活動。

造型豐富多采技藝精湛

隨著時代的演進,製作風箏的素材不斷改進,造型千變萬化、豐富多采,舉凡飛禽走獸和各種事物,皆成為製作風箏的題材。清朝《濰縣誌》即有詳細的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唯妙唯肖,奇巧百出。」

 

競賽型風箏。

清末,山東濰坊已成為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各地商賈皆至濰坊購買風箏,濰坊現代風箏繼承傳統風箏的精華,花樣不斷創新,技藝也更為精湛,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其中以龍頭蜈蚣的長串風箏最為突出 。

馳名中外的天津「風箏魏」,其製作風箏的技藝,源自幾代祖傳。50年代以後,以「風箏魏」傳統製作技藝為基礎的「魏記」榮獲中國第一屆全國風箏評比冠軍,作品有立體巨型龍頭蜈蚣風箏、二龍戲珠、雄鷹展翅、金鳳凰等。80年代,「魏記」的「變形風箏」問世,放飛者在風箏飄飛於空中時,用力拉動線繩,風箏馬上分解成幾個小形風箏,在空中形成上下對稱、左右呼應的立體形體。

 

巨型龍頭蜈蚣風箏。

近年來,台灣製作風箏的技術大為進步,造型日益豐富,各具特色,只可惜已很少有紙製品,取而代之的皆為塑膠或尼龍布製作的風箏。

放飛風箏需要有熟練的技巧(纏線、放線、抖線、收線等)、體力和意志力,並且要密切觀察風向和風勢的變化,隨時調整線繩的長短和鬆緊,有時需要急跑或慢慢移動,前進或後退,才能保持風箏在高空的穩定性,展現風箏的優美風采。

不同造型的風箏有不同的放飛技巧,尤其是放飛巨型或超長型的風箏,好體力、耐力,堅毅的意志、平和的心境和數人集體的協調配合,都是必備的條件。

 

船型風箏。

如今,放風箏已深植民間,成為一種童玩和競賽遊戲,風光旖旎的春日或是秋高氣爽的季節,郊外曠野和廣場上,常見放飛風箏的人兒,或是全家共戲,或是高手過招,只見五彩繽紛的紙鳶紛飛,煞是好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毽子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雖然它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雜技」、「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但由於它趣味盎然、有益身心健康,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因此能根植於民間,歷久不衰。
  • 「盪鞦韆」的歷史悠久,是中國古老的體育民俗活動。現在視頻中的他竟然有新的創意,鞦韆到最高處,他脫開鞦韆連續做了兩個360度旋轉並平穩落地。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