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多姿多采的放飞风筝

文/余丽珠整理 摄影∕曾汉东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7日讯】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民俗活动中,放风筝游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风筝缓缓升空的那一刻,其优美的风采扣人心弦,不但令孩童们欣喜雀跃,也深受大人们的青睐;放飞风筝不但趣味盎然,又能纾解压力、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因此能引人入胜,历久弥新。

源自传统木鸢历史悠久

风筝在古代称为“飞鹊”、“飞鸢”。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有成,蜚一日而败。”意思是说,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以木材制成了一只飞鸢,飞了一天才坠毁。《墨子‧鲁问》云:“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飞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由此可知放风筝的历史,距今至少有二千多年。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人们开始使用纸和竹条制作“纸鸢”,并且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系上竹管,当纸鸢飘飞于空中时,强风吹入竹管或引起弓弦震动,就会发出古筝的声响,“风筝”即由此得名。

风筝早期被应用于军事上的传递资讯,南朝梁武帝因侯景之乱被围困时,曾放飞风筝向外求援。造纸业出现后,纸鸢传入民间,放风筝成为一种民俗活动,清明节当天,人们将风筝放得又高又远,再将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的“晦气”全部放掉,祈求百病全消。

 

传统造型的风筝。

唐宋时期,风筝在民间风行,据宋朝陆游诗作〈观村童戏溪上〉记载:“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即可窥知放风筝已成为儿童的游戏之一;清朝高鼎著作的〈村居〉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说明了清朝放飞风筝的盛行;时至今日,放飞风筝更是越来越广泛受到重视和喜爱,它已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休闲活动。

造型丰富多采技艺精湛

随着时代的演进,制作风筝的素材不断改进,造型千变万化、丰富多采,举凡飞禽走兽和各种事物,皆成为制作风筝的题材。清朝《潍县志》即有详细的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唯妙唯肖,奇巧百出。”

 

竞赛型风筝。

清末,山东潍坊已成为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商贾皆至潍坊购买风筝,潍坊现代风筝继承传统风筝的精华,花样不断创新,技艺也更为精湛,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其中以龙头蜈蚣的长串风筝最为突出 。

驰名中外的天津“风筝魏”,其制作风筝的技艺,源自几代祖传。50年代以后,以“风筝魏”传统制作技艺为基础的“魏记”荣获中国第一届全国风筝评比冠军,作品有立体巨型龙头蜈蚣风筝、二龙戏珠、雄鹰展翅、金凤凰等。80年代,“魏记”的“变形风筝”问世,放飞者在风筝飘飞于空中时,用力拉动线绳,风筝马上分解成几个小形风筝,在空中形成上下对称、左右呼应的立体形体。

 

巨型龙头蜈蚣风筝。

近年来,台湾制作风筝的技术大为进步,造型日益丰富,各具特色,只可惜已很少有纸制品,取而代之的皆为塑胶或尼龙布制作的风筝。

放飞风筝需要有熟练的技巧(缠线、放线、抖线、收线等)、体力和意志力,并且要密切观察风向和风势的变化,随时调整线绳的长短和松紧,有时需要急跑或慢慢移动,前进或后退,才能保持风筝在高空的稳定性,展现风筝的优美风采。

不同造型的风筝有不同的放飞技巧,尤其是放飞巨型或超长型的风筝,好体力、耐力,坚毅的意志、平和的心境和数人集体的协调配合,都是必备的条件。

 

船型风筝。

如今,放风筝已深植民间,成为一种童玩和竞赛游戏,风光旖旎的春日或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郊外旷野和广场上,常见放飞风筝的人儿,或是全家共戏,或是高手过招,只见五彩缤纷的纸鸢纷飞,煞是好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虽然它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杂技”、“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由于它趣味盎然、有益身心健康,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因此能根植于民间,历久不衰。
  • “荡秋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体育民俗活动。现在视频中的他竟然有新的创意,秋千到最高处,他脱开秋千连续做了两个360度旋转并平稳落地。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