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文人篇

【風雲人物】大器晚成的蘇洵

宇生 , 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4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9月5日訊】
《三字經》裡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位蘇老泉,就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三蘇」之首的蘇洵。蘇洵(1009——1066),乃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自稱「西蜀匹夫」,可見其一生是「嘗有志於當世」、「方不見用於當世」的文人。

青年時代的蘇洵,豪放不羈,喜好遊俠。十九歲那年,與眉州的名門閨秀程氏結婚。程蘇兩家,一家富豪,一家清貧,但程夫人安於清貧,勤儉持家。到了蘇洵二十七歲那年,他已經是一女兩男的父親了,蘇軾已經三歲了,蘇轍才一歲。這時蘇洵對夫人說:“我衡量了自己,儘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成才的。但是,全家要靠我養活,還是無可奈何!”程夫人聽了這話十分感動,她將陪嫁的金銀首飾拿去典當,悉心操持家務,不讓丈夫分心。

胸懷熾烈報國熱忱的蘇洵,開始刻苦攻讀,但都未考中,他自覺不該為應試而讀書,憤而燒去平日所為文章數百篇,關門讀書五六年,並將研究所得撰寫為文。後來,他不僅精通“六經”百家之說,而且能寫出一手好文章。

此外,蘇洵對蘇軾、蘇轍的教育也竭盡全力,希望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和抱負在兒輩中實現,他在《名二子說》鼓勵兒子要像「軾」一樣,登高望遠,積極上進,又要像「轍」一樣為人忠厚,處事穩妥,要做到養氣為文,治所養心。

嘉祐二年,蘇洵偕二子進京應試,同時將自己所著的《幾策》、《權書》、《衡論》共二十二篇政論文章呈現歐陽修,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當時,蘇軾、蘇轍同時考中進士,蘇門三士,名動京師。許多文人學士都爭相傳誦和模仿他的文章,時文為之一變。有歌謠說:「眉山出生三位姓蘇的人,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後人為了紀念蘇門三傑,便在他們的家鄉四川眉山縣建了一座「三蘇祠」。

蘇洵享年五十七歲,後追贈為“文安公”及“光祿寺丞”。對蘇洵的不幸早逝,上至天子宰臣,下至閭野之士都非常惋惜,認為他不僅是“一時之傑”,也是“百世之家”,蘇洵一生雖短,卻與其子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為文學史上的一大美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早期受封於召地,爵位為上公,故稱召公。他輔助周武王滅商後,受封於北燕,是燕國的始祖。
  • 曹雪芹(1716~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祖上本是漢人,很早就入了滿族正白旗的內務府,後因軍功,逐步升為官吏。曾祖父曹璽開始,至曹雪芹的養父曹頫一代,都是擔任江寧織造。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視,有四次住在他的家裏,由此可見曹家的榮華以及與皇室關系的親密。
  •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他是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宋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一代儒宗。
  • 關漢卿,字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元代雜劇作家中的領袖級人物,《錄鬼簿》將他列於「前輩才人」56人之首。關漢卿的創作力十分驚人,所作劇曲,是元人中最多的,其中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他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拜月亭》、《救風塵》、《單刀會》、《蝴蝶夢》等。
  •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朝大都人。生於富豪家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年輕時曾熱衷功名,但仕途並不顯達,雖曾擔任江浙行省務提舉官一卑職,卻常受正職的蒙古官吏牽制。所以,抑鬱不得志的他到了五十歲左右,看破了官場浮沉榮辱,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不再與統治階層同流合污。
  •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據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