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故事兩則--仁者無敵

施言玉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唐代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太平盛世,有英明睿智的國君,有忠言直諫的朝臣,在史冊上傳為一段君聖臣賢的佳話。然而,如此武功赫赫、文采風流的盛世天朝,又是怎樣維持這樣的昌盛呢?從史料中的記載,我們或許能夠一窺端倪:

貞觀二年,長安城附近蝗蟲成群。一日,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便拈起幾隻,禱告說:「人民靠穀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朕寧願讓你吃朕的肺腸。」就想把蝗蟲吞下去。左右勸道:「這種壞東西吃下去會生病的!」太宗道:「朕願代民受災,怕什麼疾病呢?」還是把它們吞下肚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卻沒有成災。

同年,關內地區發生了旱災與饑荒,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食,於是太宗下令將皇家庫藏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還說:「若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朕身上也心甘情願。」不久後便下了雨,百姓都很高興。

中國人常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歷朝明君都是敬天愛民、順天治國的;而君王所展現的仁者胸懷也能感天動地,澤被蒼生。這不是印證了「仁者無敵」這句話嗎?◇
(參考資料:明慧網〈貞觀故事兩則〉,2001年1月6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聖賢的君王背后往往站著一位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德治天下,奠定大唐太平盛世基礎,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与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王,經過貞觀之治,揭開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很瞭解他的臣子們,知人善任,在他當政時期,大臣們能夠各盡所能。
  • “謙遜”、“恭順”做爲一種美德,被古代的聖賢明君反復諄諄教誨於後世。唐太宗雖貴爲大唐天子,但卻時時處處以“謙恭”來要求自己,爲後世子孫樹立了典範。
  •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年方十八歲的李世民,與父親李淵一起起兵反隋。
  • 太宗說:「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他的臣下也不負責任。大臣們應該盡力匡正勸諫,不怕殺頭,哪能只是諂媚奉承,為求君王的歡心和稱讚呢?這樣的君臣,哪能不敗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輔佐,才使得監獄經常空著。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都像現在這樣。」
  •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如果能任用賢德之人,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如果選用無德無能之輩,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古人也認為選用官員如果不是賢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畫餅,不能充飢。...
  •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
  • 現在人一看到「封建」這個詞,可能會馬上想到所謂的「封建迷信」這個詞組或認為「封建」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很迂腐、守舊等等。其實這是近代中國大陸在黨文化流毒影響下的一種變異用法,「封建」一詞在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這些意思。
  •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下詔書說:「我近來研究經史發覺,聖明的帝王哪一個沒有師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沒有見到設立三師職位的提議,我認為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