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水彩行家】水彩魔法半世紀

一代水彩畫大師 座談李焜培教授的畫與人與專訪
座談記錄、採訪撰稿:李招治
font print 人氣: 1020
【字號】    
   標籤: tags:

十一月二十五日溫暖的午后,微風斜陽,在楊恩生老師的研究室,有李焜培老師的友人:鄧國強,晚輩及學生群:謝明錩、楊恩生、洪東標、黃進龍、簡忠威。

  主持人洪東標理事長:感謝各位出席這個小小的座談會,為的是我們正在編著的水彩藝術資訊第三期的人物專訪篇,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呈現大家眼中的大師,請來大家共同來談我們都很熟悉的一位長輩李焜陪老師,使讀者能更理解和貼近李老師。

簡忠威:記得大一時,我在靳微天展覽會場上,初見李老師,印象是好帥的畫家。師大研究所時,因決定以水彩為創作主軸,所以,研一,即請李老師為指導教授,上課時,李老師態度輕鬆愛說“冷笑話”,讓學生覺得和藹可親.。

  李老師常和學生同在堂上作畫,時間雖短,但作品完成度很足夠。儘管李老師創作模式與我十分懸殊,對我而言,卻深具吸引力,而且李老師也很尊重我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方式。由於,我當時非常期盼能超越楊恩生老師,讓水彩畫能媲美油畫,所以較強調質感的表現。研二時,李老師常在課堂上邊說“冷笑話”,一邊以輕鬆筆調撇了一張畫,那種感覺令我深受感動和影響,乃重新拿回水的特質。.

  李老師的畫作雖輕鬆,但富情趣,感性裡兼具理性,有塞尚水彩的味道,具結構感,不只是匠俗的渲染,而富有大膽創意,《藍調女郎》一作中,將和師母的大頭貼置於畫面上,即可見老師童心未泯,將好玩、有趣的心情重現在創作上,想必,老師是以誠實的態度去享受創作。這種創作模式,和我計畫周詳、極度耗損精神的創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李老師常常在言談中,殷殷期盼我能發揚水彩畫,可見李老師對水彩畫的使命感是很深切的。

謝明錩:和李老師初識於陽明山中山樓的文藝大會上,第一印象是溫和,及至蘭嶼同行,復覺李老師是個兼具詩人、文人特質的畫家,溫柔、內斂外,有份難以捉摸。後來又有趟兩個月的歐洲行,更覺得李老師好相處,他的輕鬆、愛心、人品在在顯現於他的畫作上。


葵扇與杮子 25.5X30cm 1956 彩度適中,透明俐落,立體逼肖的英式水彩技法,有時連李焜培老師自己都驚訝。

  李老師早期師事靳微天,馬白水,習有英式的透明水彩技法,很年輕就有現代思想,其結構感如李石樵般分割畫面,脫離寫實、寫生模式,讓感性和理性貫穿期間,又如梵谷般,看似沒有鐵律,卻有難以透視的規律,創作的思緒,似乎是一縷漂浮的游絲,天馬行空,跳躍思考。隨時有新的花樣,由淺而深下來,我永遠達不到那種天賦與童心和特殊人格的混合所表現出的創作境界。

  李老師的作品,由硬而軟,看似很薄而不薄,很鬆卻不鬆,有理性卻看不出理性,有規則卻看不出規則,很大膽卻看不出大膽,有股溫柔的魄力,水份揮灑淋漓,色彩的發揮尤其伶俐,而線條和形色、分離的表現方式更是特殊而高招,溫文、感性、隱藏的理性,是非凡人所能比擬的,而願意提攜後進的胸懷,更富藏了藝術大師的風範。

黃進龍:大一時修李老師的課,感覺他就像詩人般,穿著打扮和講話方式都非常特別,更讓人難忘和驚嘆的是,一進李老師家的客廳,無論茶几、牆角、置滿了器皿,以及和師母踏青攜回的乾燥花草,國外旅遊尋回的各種小玩偶,各具地方色彩的紀念品。而老師的作品中,某些角度、某些題材,也不時出現那些東西,可見老師將居家環境佈置成隨時可以入畫的模式,無論是長條型、四方形,大的、小的、聚的、散的,俯拾皆是入畫的題材,著實讓人佩服那種生活藝術家的態度及哲學。


台灣水彩畫家 李焜培

  李老師的畫作,天真又浪漫不羈,似乎有些不按牌理出牌,卻又局局能贏牌,例如:關渡大橋怪怪的放在角落裡,馬在飛、裸女持傘等,見怪而不怪。我想,老師必有老師的創意和思想,難怪他的畫作總能悠遊而感人。

洪東標:李老師為水彩畫界奉獻的心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個人除了感恩於李老師的教導和提攜之外,特別欽服李老師在水彩畫界的大作為,極具歷史意義及價值。

  第一次是1992年,李老師和他的學生群在“水漣漪‧彩激盪”的聯展後,創辦水彩雜誌,1994年水彩雜誌創刊,也凝聚了一股為水彩說話的力量,這是臺灣藝術界其它媒材沒有做到的成果。雖然因種種因素水彩雜誌至第八期後便無法續刊,但為“水彩畫”努力推展的衝勁和貢獻,還是不可被抹煞的!


.浩氣丹心大地情 P.56《恆河之晨》(局部) 114 × 1020cm 1996

  第二是李老師的大型繪畫創作,一系列印度作品《節日˙恆河》73 × 217 cm 《恆河初探-印度聖節(一)》234 × 675 cm 《恆河初探-印度聖節(二)》234 × 456 cm 《恆河之晨》 114 × 1020 cm 是在1995.1996兩年內完成的巨作也是創舉,《大峽谷寫生(一)》131 × 147 cm《布萊斯峽谷寫生》 131 × 512 cm 也是於1996年完成。以六十餘歲的高齡仍做如此大幅創作,那種毅力及企圖心,一來打破以往畫壇認為水彩只能畫小品的迷失,二來頗有向油畫宣戰之意,可見李老師雖然不擅辭令,個性內斂溫和但內心卻剛毅無比以行動和畫作展現了一切。三是我認為老師以身教力行來告訴學生們一個理念,就套用一句國畫大師鄭善禧老師的話:「要畫大畫,才能成為大畫家!」李老師的雄心壯志,正也給了我們後輩的一種身教,勝於千言萬語。

鄧國強:李焜培老師的作品特色是有水有彩,透明淋漓,揮灑自若。在指導學生時李老師強調給學生觀念,而不拘泥於技巧細節,能包容各種表現方式,創作風格,無論寫實、寫生、新意象,在在以鼓勵學生為前提,並引導每個學生的特性,呈現各種風格。所以指導出來的「學生大師」中,如楊恩生、黃進龍等都沒有老師的影子,這種胸襟是很令人佩服的。

楊恩生:和李老師私交熟稔,亦師亦友,個性可以說是外柔內剛,言行儒雅、悠哉,做起事來慢條斯理、沉默寡言,憂鬱又敏感,但思緒快過動作,因此在外不願與人爭辯,常回家傾訴給師母聽或獨自生悶氣。他的另一面是浪漫多情,又童心未泯,是個天生的藝術家,思路飛快,內容無奇不有,可以從他的畫作中,一睹真相。而他的企圖心堅如鐵石,加上無比的耐心、毅力,因此無堅不摧,恆河系列連作,大峽谷寫生等大畫的產生,即是鐵證。他期盼以水彩為媒材,但創作的趣味,內容能和油畫媲美,那種企圖心令人懾服。

  記得二十餘年前,常到李老師家中一起研究水彩歷史、水彩材料學,遇有英文生字,李老師和我一起查字典,可見其教學及研究態度之誠懇。而我三十歲前在水彩畫壇能走得順利,李老師可說是最大之恩師。李老師關懷學生的情懷更是感人,記得有學生在巴黎遇到挫折,生活感情不順遂時,老師亦主動伸出援手,學生回國後,更是予以支持鼓勵,使其能重拾信心,回復生活軌道。(此時,楊老師聲帶哽咽,大夥兒亦為之動容。)

在每個人都發言之後,結束了這場小型的座談會,發言的內容由筆者進行整理並進一步前往李焜培老師府上進行訪問

十二月十日

  日麗風和,下午三時,在新店中興路李焜培老師宅邸,有鄧國強老師一家人、洪東標老師、我,見到了硬朗許多的李焜培老師。大家都感到非常高興,爭想和帥如往昔的李老師,風采奕奕的師母合影。接著,我跟李老師報告了座談會中學生群們所言的點滴,老師依然那份靦腆木訥、慢條斯里:他們的用字遣詞都很棒,但似乎把我說得太好了,應該平實一點,比較符合我的個性特質……。(呵呵一笑)哎!這就是李老師了,大夥都“會心”覺得老師還是那一份謙沖為懷,讓人感佩。

此時,老師精神很好,侃侃而談,強調作畫是他畢生最喜歡,也是他繼續追求的事業。「實在」是他的生活哲學,在現實生活中,吸取有彈性、理想、夢想的事物來滋潤他繪畫的題材,追求藝術的深度,是他首要的工作。


《此時此刻好光景》 56 x 76 cm 1998

  他認為:一位畫家,在不同階段的歲月中,嘗試走著自己想走的路,關心自身與身旁的人,作適度切磋和互動,畫家要瞭解週邊環境或異邦世界的進展。探研繪畫藝術,「專注」是起碼的條件,選擇、韌力、想像和活潑的理性是必要的,越過初階的收穫,繼之而求紮實的基礎,循序漸進,畫家的眼睛和腦海中充滿多樣態的期待,和嚴格的標準,或說要迎頭趕上、超越別人,其實最需要超越的是自己。

  身為畫家,有時不在意規律和推理,但常有豐富的情感,先是敏銳的視覺感受和鑑賞、判斷的能力,心靈的探索是來得遲緩許多;如此,畫家常處於現實與夢想的世界中,並尋求美的立足點和方法,去盡情創作。真實與虛幻的糾葛促成畫家在寫實、具象傾向或面對超現實、象徵、抽象……等樣式做出決定性的選擇,形成心靈上的爭辯和步伐的延遲。不過,這是連貫實驗的運用,會增加明辨的機會,那是一種對藝術的誠懇態度,也是一種階段性的曙光,嘗試、經驗會增加我們的睿智而趨於成熟,靠著這些歷練才能達成藝術大業。敬業的畫家不可能忽略瞭解自己的天賦、功力和格調,也就是客觀地分析自己,不斷去蕪存菁不斷檢討,才能凸顯純淨的自我,才能看出偉大的別人或可能偉大的自己。


近作《感性的靜物》 56X76cm 2007/12/28

  數十年的光陰歲月,我的繪畫仍以水彩為主,經過許多變動,習慣上並不以目前成果為滿意的終點;大家都習見我的發展是從不斷的蛻變中找尋優點而形成與別人不太相同的面貌與式樣,再三提鍊以求個人風格。我從不放鬆自己做更多優點的要求,因此我不斷給予自己壓力、求取進境,同時以享受的心情,來磨鍊水彩畫穩定與多變的技巧,那正如清楚動聽的口才,必然是抑揚頓挫有節奏,我重視藝術也不輕視技巧。還有整體的呼應現代繪畫逐漸從優質的傳統中出發,找尋與時代相關的精神,發覺畫家的內在、原創性,靜觀和思考宇宙、大地中的微妙啟示。而生命終有著無窮的哲哩,值得我們珍惜和採用。

  回想從前:我少年時著重物體形似的描摹。青年時好奇,努力地吸取,崇拜偶像知所選擇。壯年時自感所獲甚豐,橫跨具象與抽象的探索不懈。中年回歸自然,放開懷抱,心手相印,理想幻象相交。步入老年開懷創造,在乎收放自如,理性收割成大皿。依據自然、生活為題,融合想像力,構成獨有的風格,嚴格卻不按牌理出牌,這或許就是我繪畫創作的依據了。


李焜培老師和師母梁丹貝

  最後,我欽羨的向老師請教,為何老師和師母總如豆莢般緊密相黏?老師幽默的說,因為他是牧羊犬(屬狗),師母是羊嘛!又是呵呵一笑,大夥也“會心”同說,難怪形影不離啊!之後師母“端出”老師熱騰騰的新作,《林中奇想》、《感性的靜物》,以饗讀者,請大家慢慢享用吧!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洋洋灑灑數百件,件件精彩,看得人是目瞪口呆,而每一件作品都是在野外現場寫生完成所花的時間、精力實在無法估算,對於一位堅持以寫生方式作畫的畫家而言,如此大量的作品如無過人的毅力、體力,實在無法作到。
  • 現在流行著「生涯規劃」,尚女士從十多年前就開始了有計畫的生活。生命是從絢爛漸趨平淡,如何在平淡中咀嚼甘美而走出屬於自己的寧靜和諧呢?尚女士說自從進入繪畫的領域之後,繪畫中的思考想法已進入生活,提升了欣賞的眼光、角度以及人生觀。
  • 縫合法是20世紀水彩畫壇的嶄新方法:在眾多水彩技法,平塗法、重疊法、乾筆法……當中,確有其獨到之處,喜歡她不妨好好的練習及研究她,相信必有一番驚喜。
  • 墾丁的林相是獨樹一格的,熱帶樹木長在珊瑚礁岩上,有茄苳樹、銀葉板根等等。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就是這樣一個以認同藝術必須關懷社會的繪畫團體,成立至今多次的以主題性的創作作為激發社會認同和思考,來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目標,以期發揮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
    台灣的森林」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一、森林與生態,呈現森林蘊育的珍稀動物,希望喚起國民理解環境與生命的關聯,而更重視生態保育;二、森林與人類,展現森林為提供國民良好休憩環境的功能,;三、森林與保安,展現森林肩負土壤保護,涵養水源的重大責任和貢獻;四、森林之美,以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和創作呈現森林美好的情境,陶冶國民性情營造祥和社會等。
  • 台灣在八十年代經歷了一段水彩黃金時期,當初的年輕水彩畫家現在都已是水彩界教父級或大老級的前輩了,當時也是首開台灣水彩處理厚實感之先例,先後都有畫家研究出如何使單薄的水彩顏料處理出高質感厚度的視覺效果,例如 楊恩生老師極具視覺厚實感的古典水彩靜物畫,或是謝明錩老師不費吹灰之力處理的各種質感表現等,無不在尋求一種新的視覺突破,在當時也成功地將水彩畫帶入到一個嶄新的境地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