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君王為何多有始無終?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二十四史中的《陳書》裡,原作者有一段論述,對「歷代君王多善於始,而不能善於終」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具有獨創性的見解和答案。現譯述如下:

縱觀歷史上的君王們,他們在繼承王位之初,都希望自己與日月齊明,與天地同輝,與五帝、三王同垂青史。

然而,他們當中能夠一如既往,善始善終的就很少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大都只有平庸之才,品性可以游移。他們雖然滿口仁義道德,內心卻被嗜好和慾望誘惑著。

仁義道德有利於事物,但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嗜好慾望合乎人性,而且近在身旁。近在身旁的東西,不會長久離開;路途遙遠,則難以使人堅持原有的志向。再加上阿諛逢迎之徒,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以取悅、誘導他們。使他們的慾望,就好比順著山坡滾動的圓物和順流沖決堤坎的河水一樣,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在這種情勢下,君王如果不能從堅信神靈、感受神啟,察看天象、警戒自己,從而培植善心、增進道德;那麼,誰會願意拋棄自己所喜愛的嗜好和慾望,而以百姓為念呢?

所以,在歷史上,像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和漢景帝這樣的明主,千載難逢。而象夏桀、商紂、周幽王和周厲王這樣的暴君,代代都有。這就是歷代君王中,有許多人不能善始善終的原因啊。

那些昏君們,毒害宗廟社稷、遭受殺身之禍,被天下人恥笑,難道不令人痛惜嗎?

筆者從上面的論述中,體會到:誰要想堅持做好人,辦好事,一輩子把路走正,把正路走到底,不在半路上不知不覺就走歪了,走邪了。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裡面,堅信神靈、感受神啟,領悟神意、警戒自己,從而不斷的培植善心,增進德性,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君王而已,人人都應該做好人,一直做到底!經常想想「三尺頭上有神靈」「善惡有報」「天不可欺」這些有益的教言,是有好處的。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8/5/54211.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敬重道德。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樣如此。
  • 松贊干布對自己能娶文成公主為妻十分高興,他說:「我的父祖輩沒有一個人能和上國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便在公主經過的道路上建築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樓,氣魄雄偉,十分壯觀。
  • 觀看了神韻晚會的節目---《創世》,不禁驚奇于中華傳統的歷史悠久,餘韻流芳。主佛駕著飛馬拉的天車與眾神立下誓約:隨我下世,做一千年的王!
  • 中華文化出自神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對於現今講究實證和考據的許多學者來講,認識這個觀點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可是即使是從常人所理解的學問的角度看,當研究深入下去時,也會發現中華文明(以漢文明為主體)與其他種族、民族的文明相比有著極大的不同。簡言之,中華文明從其創始之初就是一個完善龐大的「表意符號」系統,旨在通過文字、服飾、音樂、建築、美術等各種可以展示的形象(為了順應現代學者的觀點,姑且將這些領域都稱之為「符號」吧)來揭示深奧的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並且歸止於生命的昇華,與自然宇宙的相融。隨著朝代的更迭,這個系統在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並且不斷加入新的內容。
  •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曾經講過:「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就是安己;擾民者將自擾之。庸官們不明此理;貪官們則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百姓困苦不堪,當地治理混亂,最終自己也被攪擾不堪,甚至被罷官而去。古往今來,多少的教訓,都闡發一個為政哲學,就是:為官者當造福一方,一定要謹防百姓破家,不可使百姓家破人亡。
  • 有一年,鄭國起兵攻伐陳國,並且攻佔了陳國,然後,鄭國派子產向晉國奉獻戰利品。晉國人對鄭國的使臣子產很不以為然地質問:「陳國的罪過在哪裡?鄭國為什麼要興兵攻打它?」
  • 魯哀公問孔子說:「國家的存亡禍福,真的是由天命決定的,不單單是人為的嗎?」
    孔子回答道:「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執政的人自己決定的。反常的東西或現象,是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的。」
  • 孔鯉,字伯魚。有一次,孔子對伯魚說:「鯉呵!我聽說可以讓人整天不覺疲倦的,大概就是學習吧!有的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稱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提,可是終於成就了有益於社會的大業,名聲播揚四方,並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難道不是學習的結果嗎?
  • 孔子接著說:「這就好比使用弓箭,必須先調好弓弦,才能使箭強勁有力的發射出去;又好比駕馭馬車,必須先讓馬拉好車駕,然後才能要求馬跑得又正、又穩、又快。...
  • 據《孔子家語》一書記載,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後,有父子二人不和,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間牢房裡,也不判決。在這期間,孔子叫吏員暗中監視:不要讓他們父子發生衝突,並適當勸說他們和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