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水彩行家】曖曖內含光

畫壇巨竹-鄧國強老師專訪
李招治
font print 人氣: 95
【字號】    
   標籤: tags:

  今天,雲淡風清,有如鄧國強老師給人的感覺,叫人如此的舒服閑適,也如他的畫作,如此細膩,有時又加點小小的拘謹。在畫會的活動中,與之相處,總覺老師閑靜少言,但每每以微笑鼓勵著晚輩的聒噪多語,讓人如沐春風、暢所欲言。

  老師畢業於復興崗學院美術系,受梁鼎銘、林克恭兩位老師影響,因此作品有英國重疊式正統水彩技法,並摻入中國畫運筆,及渲染技法。老師的畫作一如其人,寧靜淡泊、細緻雅麗又見渾厚,細膩是其筆觸,雅麗是其用色,渾厚是其沉穩的心境。  

  老師亦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受了白紙黑字的典籍陶養,自豐富了視覺藝術的內涵。雖只是尋常的青山綠水、花鳥禽獸,然受其樸厚心地的生命感應,感應了山水的鼻息、禽獸的心跳,筆下方寸,有溫度、有溼度、有彩度,總能喚醒了品畫者的感覺,於是,我們感覺到了陽明山風裡的九節芒,紹興城巷中的青石板,枯枝上的小紅蜻蜓,荷葉上的蛙,青青草地上的綿羊,盡是精準的物性與質感,以及溫柔的靈視,既樸厚又剔透!


背著畫袋的鄧國強老師

  鄧老師強調自己信奉自然主義、寫實主義,他熱愛自然、喜愛寫實,認為人是屬於自然的,也是自然的一部份。愛自然就是愛自己,這是天性,因此人要順應自然,才能與大自然結為一體,因此其畫作,極少人物與靜物,大都是走出戶外,以大自然為題材。提到他愛自然如愛己,更直得一提的是,他愛家人、愛同袍亦如愛己。年少在軍中服役時,在一場火災中,曾為了先救同袍,而讓自己陷於火海,在病塌中躺了五年。因此,如今走起路來,他總有小小不便,即便如此,畫會有寫生之行,上山下海,他可從不落人後,而叫人感動的是,慶林師母總是如影隨形,陪伴在側。女兒恬吟亦以看爸爸寫生為享受。鄧老師提及慶林師母對他的作品之讚賞,讓他「真的」以為,他是慶林師母的偶像。這種智慧的鼓勵,給了他十足的自尊與滿足。她「真的」是老師活力的泉源、繪畫的動力,如此鶼鰈情深,叫人稱羨。言談之中,亦感懷哥哥鄧國清教授(水彩名家),嫂嫂鄭筑華女士(油畫家)之提攜與鼓勵,覺得他們總讓他的生命充滿溫馨與啟示。


《巨竹》, 56×76cm 2007

  談到此,要為大家介紹一幅鄧老師的作品「巨竹」,此作取材於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我國自古以來,就將竹喻為君子,竹徑光華象徵美德,中空代表謙虛,嚴冬之中仍然挺拔,代表高尚的志節,您說,畫中的巨竹不就是鄧老師的最佳寫照嗎?

  接著,老師談到了他最喜歡的作品「玉山雄風」,並感懷於水彩名家謝明錩老師的介紹:


《玉山雄風》 76×118cm,2004

  並非畫雄偉的山,畫就雄偉,並非描繪母親哺育幼子的親情,畫就感人。

「玉山」這個代表台灣精神的題材不知被人畫過多少遍了,但,同樣的題材交給不同人描繪,其結果硬是不同。

想要體驗一幅畫,讓自己真正動心,不自覺的叫出一聲「好」或「不好」必須「看懂」一幅畫,而這「看懂」,除了評斷作者用筆用色的技術之外,也要感受他處理「美妙結構」的用心。天生的「直覺」與「敏感度」固然有效,但理性的看一幅畫能使我們對美的瞭解更加深刻。

<玉山雄風>是畫家鄧國強的作品,這幅畫的成功完全得力於它無懈可擊的結構。有沒有看見作為視覺焦點的山頭孤絕的挺立在那兒? 它的質感特別豐富,對比特別強烈,但又不致太過突兀。這是主賓問題。

有沒有看見山脊在畫面上形成的「之」字形結構呢?它引導我們的眼睛由前方的「虛」到後方的「實」,最後落在主峰身上。 這是視覺引導的問題。

有沒有看見畫面左側由上而下, 以及右側由遠而近各有三道雲呢?它們是否大小、深淺、冷熱、厚薄都不相同?這是層次與變化的問題。

有沒有看見全畫由許多大小不等的三角色塊所組成呢?這包括主峰,主峰前面的雪坡,右側的陷落地帶以及最前方積雪的山壁等等,這是統一與呼應的問題。

除此之外,每一處嶙峋的山總有雲飄過,每一個複雜的面總夾帶著些許朦朧,這就是虛實的問題了。

「美」是有原因的,抓住這些原則「美」自然就來,鄧國強的畫明白教會了我們這一點……的確,玉山主峰,高聳雄偉,突出雲霄,群山臣服,如眾星之拱北辰,它是台灣的精神象徵,也是老師最想要畫的好題材。

  提到畫畫的題材,接著,談談老師畫畫取材的原則。


《杜鵑報春》38×56cm ,2002

  一、「直接反應」,如作品「杜鵑報春」畫中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後門進門處,正當花季,前景是一大叢盛開的杜鵑花,中景是左邊古色古香的圓形拱門,遠景是正在噴出朦朧水柱,此景層次分明,氣韻生動,主題明顯,在色彩、構圖、虛實、氣氛上,自然形成一幅美景,不需作任何改變,只要將眼前所見原封不動的直接搬入畫裡。一般旅遊寫生,皆如此類。


《蕭瑟》 56×76cm, 2005

  二、「因景物感動」即觸景生情,景物往往影響感情,畫家也想以彩筆誘發品畫者的移情作用,無論是愉悅、悲傷或苦澀…例如作品「蕭瑟」,畫的是陽明山前山公園的林蔭大道的秋雨景色,大道兩旁的樹木,枝葉稀疏,枯黃凋落,路上沒有行人,兩輛小車孤獨的停靠在遠處路旁,店家拉下生銹的鐵門。此情此景讓人感覺冷清、蕭瑟、淒涼、滿目蒼然,所以老師運用佈局、色彩盡可能的來強調秋的蕭瑟,來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竹林小徑》 56×76cm, 2006

  三、「製造感動」,就是在現有的景物中,加入感人的因素,讓景產生情。如作品「竹林小徑」畫中的「老牛」與村姑就是用來製造情境的。此畫遠景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在微風中搖曳,小徑自竹林中蜿蜒而出,近景是右側突出畫面的芭蕉樹,為了增加它的內涵、為了引起聯想,老師添加了老牛與村姑,強調老牛無韁,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村姑負薪但步覆輕盈,來暗示居住在竹林背後樂天安命與世無爭的農家。更希望觀賞者能聯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與我何有哉」的純樸詳和世界。

  寫實主義畫家柯洛(corol)最擅於「製造感動」他以寫實手法畫楓舟白露的森林美景,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加入畫中的人物,他的代表名畫「孟特風汀的回憶」「晨曦之泳」、「林妖的舞蹈」等, 均因添加了人物而使畫產生了生命。


《秋原頌》 56×76cm, 2005

  四、「移情作用」即是將生命與感情,移注到景物中進入人景合一的境界。如作品「秋原頌」,畫中是清境農場的秋末時節,牧草一片金黃,遠山雲霧縹緲,朦朧一片,夕陽正在下沉,餘輝嬌柔無力,溫和的輕撫著正在草原上進食的羊群,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無比的詳和溫馨,當我們處身在這種環境裡,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氣氛所感染,陶醉在這種恬靜溫馨的美景裡。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接著老師提到畫面直接的描述範圍是有限的,所見是狹小的, 只有畫外的世界是廣大的。聯想是無窮的,讓我們再回到前面所說的「玉山雄風」,當老師在畫它時,即將自己融入畫中,畫山時,老師就是突出雲霄的主峰,高高在上,「不與培塿為類」。畫到雲霧時,老師就是畫中的雲霧,輕盈縹緲,悠遊縈繞在群山天地之間。玉山氣勢磅礡,雄偉壯麗,「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除了將玉山主峰搬上畫面供人欣賞外,廣大的畫外世界,無窮的聯想,才是老師真正想表達的。

  最後,老師的結論是,好畫要有深度,要能啟發人的聯想,讓人回味無窮。您說,不是嗎?@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ads-->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就是這樣一個以認同藝術必須關懷社會的繪畫團體,成立至今多次的以主題性的創作作為激發社會認同和思考,來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目標,以期發揮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
    台灣的森林」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一、森林與生態,呈現森林蘊育的珍稀動物,希望喚起國民理解環境與生命的關聯,而更重視生態保育;二、森林與人類,展現森林為提供國民良好休憩環境的功能,;三、森林與保安,展現森林肩負土壤保護,涵養水源的重大責任和貢獻;四、森林之美,以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和創作呈現森林美好的情境,陶冶國民性情營造祥和社會等。
  • 台灣在八十年代經歷了一段水彩黃金時期,當初的年輕水彩畫家現在都已是水彩界教父級或大老級的前輩了,當時也是首開台灣水彩處理厚實感之先例,先後都有畫家研究出如何使單薄的水彩顏料處理出高質感厚度的視覺效果,例如 楊恩生老師極具視覺厚實感的古典水彩靜物畫,或是謝明錩老師不費吹灰之力處理的各種質感表現等,無不在尋求一種新的視覺突破,在當時也成功地將水彩畫帶入到一個嶄新的境地
  • 李老師的畫作雖輕鬆,但富情趣,感性裡兼具理性,有塞尚水彩的味道,具結構感,不只是匠俗的渲染,而富有大膽創意,《藍調女郎》一作中,將和師母的大頭貼置於畫面上,即可見老師童心未泯,將好玩、有趣的心情重現在創作上,想必,老師是以誠實的態度去享受創作。這種創作模式,和我計畫周詳、極度耗損精神的創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李老師常常在言談中,殷殷期盼我能發揚水彩畫,可見李老師對水彩畫的使命感是很深切的。
  • 一件件作品的誕生都是每位作者心血的累積,為使作品能流芳百世,創作者在選材時必須考慮到材料的特性與品質,選用品質好,穩定不易褪色的顏料才不致造成日後畫作變色走調;如可選用顏料穩定性較佳的礦物性顏料,以及中性畫紙作為作品基底材,因酸性紙張經過氧化、水解、架橋等化學作用後會加速老化造成纖維降解,紙張顏色會開始泛黃,強度也會大幅下降而產生脆化、粉化等狀況。因此多方了解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避免日後老化的缺憾。
  • 風景畫在西方發展的時間遠較中國來的晚,從十七世紀的荷蘭萌芽、十八世紀的英國盛行、到十九世紀法國才被成為正式的繪畫主題。
  • 畫過水彩的人一定都知道『淺色先畫』的道理,卻很少人真正付諸實踐,原因就是沒有養成作畫順序的判斷與計畫。以下我以這件風景水彩習作來說明如何從『先淺後深』的原則之下,設計大程序與小程序,讓水彩畫的技巧難度降到最低。
  • 本文摘譯自美國Daniel Smith 郵購畫材目錄。
    1993年8月 – 1995年8月,楊恩生與張靜在「水彩雜誌」中,合寫了「水彩材料學」專欄,曾將藝術用紙的專有名詞引介給水彩同好。如今,楊恩生再度試圖將水彩用紙的專有名詞標準化,請大伙參考、指正。
    本文特請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系的研究員-造紙專家王國財博士審稿。
    若需原文,請查詢:www.danielsmith.com
  • 認識紙張(下)

    ○本文摘譯自美國Daniel Smith 郵購畫材目錄。
    ○1993年8月 – 1995年8月,楊恩生與張靜在「水彩雜誌」中,合寫了「水彩材料學」專欄,曾將藝術用紙的專有名詞引介給水彩同好。如今,楊恩生再度試圖將水彩用紙的專有名詞標準化,請大伙參考、指正。
    ○本文特請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系的研究員-造紙專家王國財博士審稿。
    若需原文,請查詢:www.danielsmith.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