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天然染色技藝──藍染(下)

陳玲香和李瑞忠的藍染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1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8日訊】(接前文)藍染的原料來自於一種叫作大菁的植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菁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綠色的葉片也跟一般的植物沒什麼兩樣,可是,它竟然可以萃取出那種藍得像大海一樣的顏色。

植物的發現,到藍染成果的展出,這些從無到有的過程,當然不是一蹴可及的,這中間堆砌了陳玲香和李瑞忠夫妻兩人無數的熱情和心血。他們採集大菁來試做,經歷了多次失敗,才知道最好的採收時機,最好的浸泡時間,以及怎樣加石灰,然後得出最好的染料。

從大菁中萃取出藍泥的過程

(A)第1天的作業──浸泡大菁
一.把大菁割取下來。春天是大菁的葉子長得最好的時候,這是一年的第1次採收,第2次是在夏天。
二.去除粗的、或者枯黃的葉子、雜草等等之後,秤好重量,投入桶中。
三.把大菁的葉子放進桶子裡面浸泡,加水到剛好能蓋過葉子,不可以讓葉子暴露在空氣中。當日採收,當日浸泡,這樣才能確保品質。
四.在最上面壓上石頭,這樣,葉子才不會浮出水面。

李教授告訴我們說:「:我們要抓什麼時候浸泡好,這個時間點的拿捏很重要,什麼時候浸泡效果最好呢?就是浸泡葉子的液體的表面,已經有紫色的油光產生,表面有金屬光澤,並且有一些氣泡產生,這時候就是最佳時機了。」

(B)第3天的作業──萃取藍泥
首先搬開石頭,撈出浸泡完成的枝葉,加入適量的石灰之後,必須用力的攪拌。然後慢慢舀,泡泡就會變得很容易破,剛開始,每一個都很飽滿,作用越來越均勻,有一些已經開始沉澱。接下來,再把攪拌好的藍液,舀到另一個已經舖上布的桶子上,濾除多餘的水分之後,剩下的就是藍泥。


用模版上腊止染的花紋-尚未進行藍染


萃取好的藍泥


陽明山的藍染館模擬古法再現萃取藍泥技法

清朝時期,先民在陽明山栽種大菁。不過,當時在台灣使用的藍染,只將布匹染成一種顏色,叫「平染」,它所製成的衣服被稱為「客家藍衫」,它是平民百姓的家常便服。目前市面上所販售的,大多是經由現代化的機器、由化學原料染織而生產出來的布匹,五花八門的陳列著。相形之下,清朝時期,為因應民生需求的古早樣式,顯然趕不上這個時代的流行趨勢。

雖然藍染原料的發現,引起大眾的注意,但畢竟還是一種原料的重現,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把它實際運用在布料的染製呢?藍染作家陳玲香說:「從那時候開始,我才很認真的去想,我要拿它來做什麼東西呢?因為它的消失是在我出生以前,所以在我的腦袋裡面,所有的藝術創作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在1百年之後,我們把它恢復了,是要完全遵照祖先的,還是要重新再定位它呢?」陳老師選擇重新再定位它,所以就開始去嘗試很多創作的方式。一路下來,就在2002年在文化中心開了一個初期的展覽。第一次展出後,得到很多的鼓勵與正面的回響,陳老師從此踏遍萬里路,不斷的去探究尋覓藍染的各種技巧。

世界的織品史從西元前7千年就開始了,由阿拉伯世界開始,然後繞行到全球,所以它非常的有趣,織品創作的這些圖樣,它其實都是一些符號,代表一個民族的一些符號。像非洲的話,它就代表著這個民族的一些祭祀上神祕的符號,東南亞的有很多符號是代表身分的,日本的家紋也是,所以充滿趣味性。原先在外文系教書的陳老師,在追尋藍染的探索之旅中,也通讀了世界的織品史,在陽明山的藍染館中,陳列了來自奈及利亞、泰國、日本及中國大陸的藍染作品。

藍染植物不同 化驗出來的分子結構卻相同

陳玲香表示「藍染上面的分子細胞都是活的,它們喜歡乾淨,如果髒了顏色就會不見了,因為它們不喜歡呆在上面,走掉了」。因為生長地區的關係,每個不同國家使用的藍染植物都不一樣,但是奇妙的是,在藍染的布品上,化驗出來的分子結構卻都一樣,分不出來到底是哪一種植物染出來的。因此,陳老師就前往日本、東南亞,因為這些地方是目前比較有使用這樣染料的地方,再去看看他們的創作方式,也買書來看來研究。她花很多時間在日本,因為他們從來沒有中斷過植物染,他們的藍染創作家的作品常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陳老師說:「讓我非常吃驚的是,它是一種全世界性的東西,你拿這個東西去跟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做溝通、來做交流的時候,變得非常的容易,你會覺得是在參與整個世界的文化,我們在盡一份保存世界文化的心力。所以,這種感覺會使你產生一種大的使命感。」

日本的藍染作家們保存了代代相傳的藍染技藝,他們的作品所展現出來的細膩、精緻、準確,在在令人讚歎。日本藍染名家的作品,啟發陳玲香努力思索,希望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

在藍染推向市場以後,喜歡繪畫的陳玲香,開始去研究藍染的應用方法,同時也很認真的走訪了許多還保有藍染技藝的國家。隨著時間跟經驗的累積,陳玲香對於藍染的喜愛一天天的加深,後來,她乾脆辭去了教職,好讓自己能夠全心投入藍染的創作。接下來,我們來到藍染教室,看看要怎樣才能做出美麗的藍染作品。


藍染製品


藍染製品

藍染只需冷水漂染 不同於其他植物染

不停的嘗試各種藍染的技法,累積多年的經驗之後,陳玲香出版了一本《絞──藍染技法探索》的書,詳細的陳列5大類60種技法,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她是一個做事認真,並且具有追根究柢個性的人。然而,什麼是「絞」呢?它是藍染的技法之一,以摺疊、擠壓等方式,將布塑造成立體的形狀,再以綁繩或線結固定之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以下,我們介紹斜條紋的染法:

一、首先把布燙平。
二、捲布:把整條布斜捲起來。
三、綁線。藍染的技法五花八門,有用型版的印染、臘染等等,單就絞染的方法也有很多種,陳老師採用了最簡單的綁染,讓新手輕鬆上路。
四、局部包上塑膠袋防染。
五、用清水將布浸濕。
六、把手擰乾。擰乾多餘的水分之後,小心的放入染液之中,輕輕的搓揉2到3分鐘,即可取出。
七、放入染液中。
八、放入清水中漂洗。
九、拆掉一些塑膠袋局部加染。一隻手拎住塑膠袋的部分,然後放進去,接近你綁線的地方,用手輕輕搓揉即可。
十、再度放入清水中漂洗。

目前植物染在台灣也相當盛行,植物染的染色過程必須經過高溫煮染。然而,藍染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只要用一般的冷水,就可以進行漂染。當每浸泡一次之後,要將布拿起來攤開,讓空氣進到布裡面,這個動作叫作「氧化」。和空氣充分結合氧化之後,就變成藍色了。陳玲香認為,文化藝術是全人類共有的,為了吸引更多同好,他們辦活動、出書、教學等,這幾年來,吸引了不少同好加入藍染的世界。

陳老師說:「藍染的領域非常的寬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因為投入的人愈多,創作的環境愈純熟。希望大家也要培養世界觀,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也在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量。」

從1996年發現藍草開始,經過10年的努力,他們夫妻倆帶著無比的熱忱,將這些自然、環保的染布方式推介出來,讓那些像大海一樣藍的色彩,優雅的重現於現代的生活之中。在藍染的展出結束後,他們去印度參加世界織品大會,會中認識來自全世界所有從事植物染創作的人,以及投入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歷史學家與文化學家,同時,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陳老師發現,全世界已經有這麼多人在關注這個領域,也更加點燃他們夫妻倆對於藍染研究的熱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 台灣是一個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們都有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敬神、禮佛的思想和習慣。信徒們為了虔誠的禮敬神佛,他們依循古時候的規矩、禮制,去建造及裝飾祭拜神佛的殿堂。這其中包括木質的建築結構、木雕、彩繪、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這些工藝被保存在廟宇裡,有的甚至長達數百年不變。
  • 在敦煌洞窟裡的壁畫,就是用膠來當作黏著的媒介,調和礦物質顏料所繪製的,至今仍然保持著美麗的顏色,讓現代人可以從中看到壯觀雄偉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優雅端莊的形象,同時這些壁畫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來使用天然顏料的畫法,經得起千年時光的考驗。
  • 這張畫是我三度到長江三峽去遊覽,看到長江三峽兩岸的大山而畫下的,山都是非常奇特、非常奧妙的,非常雄壯。畫出來要有意境,要有精神,要厚重,不是輕飄飄的。大山有千萬噸之重,看起來有重量、有意境,又瀟灑生動。謝赫六法裡面,氣韻生動占第一位,氣韻生動要把它表現出來。猶如李白詩作『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再現。
  • 看到施工時所使用的各種工具齊下,像是圓鋸、切刀、鑿子、電動研磨、砂布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美麗的石雕作品時,所難以想像的。有人說,石雕是藝術界的重工業,這句話用在石雕上面,十分貼切。
  • 天然染料和生活文化息息相關,我們從各個朝代豐富的服飾,可看到天然染料被應用得多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