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在書中描繪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有多處涉及到中醫和中藥,從這個角度上看,中醫不僅僅是用來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植於中國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
杏林漫步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誰生病了,可以喝一碗魚湯。

菊花一身盡為寶,古時被稱為「延壽客」,民間稱之為「藥中聖賢。」《神農本草經》將之列為上品,是由於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勞延年」之故。作為藥用,歷代醫家均認為菊花可以疏風熱、清肝火、明頭目、解瘡毒,對風火肝熱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脹痛、疔瘡腫毒等,均有很高的療效。

很久以前,在中國南方的某些地區,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風俗。當年輕的少女得了麻風病時,其父母便花錢招贅一個女婿(一般是生活無著落的孤單男子漢),希望通過婚配,把女兒的麻風傳給這倒楣的女婿,以此來挽救女兒的生命。這就叫「賣風」或者「賣麻」。

何首烏是多年生植物,莖長可達3米多,常常纏繞在其它植物上。關於何首烏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當今的中醫有很多精華內容是缺失了的。自西醫傳入中國后,中醫的五行、陰陽、易 經等這些學說一度被認為落后的原始的巫醫,其后又被認為是封建迷信,中醫自此經歷了几十年的沒落,而以后的中醫教材就缺失了中醫傳統的東西,顯得表面化,缺乏深層的內涵。現在很多醫師認為陰陽五行不符合科學的思維方式,試圖以西醫指導中醫,而殊不知這些思想實際上正是以中國古老的哲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宏觀思維為基本体系的一套成熟的思維方法,与西醫的微觀思維是完全不同的。這部分精華缺失了以后,中醫就顯得有些程式化,既不是中醫,也達不到西醫的精确,雖然源頭還是中醫,但已經混雜不純了。

(文/ 歐陽駿)在紐約華人醫學界,提起陳德成醫生的名字,可謂是聲名遠揚,大家對他的醫術醫德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和肯定。二十多年來在行醫的道路上,治癒病患無數的他,至今依然保持儒雅謙卑的風度,在生活上善真施愛,在醫術上精益求精。人們常說,萬事皆有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解讀陳德成的名字,是否在冥冥之中命運早有安排,陳家有男已長成,德才兼備,成醫救人。

病人的依賴就是醫師所能獲得最大的成就感,也是支持醫師繼續走下去最大的動力,但當這些努力與光榮像落日一樣落下時,醫療榮光也將一去不復返,沉入在深深的海底,歸於平靜的海面。

杏林漫步:醫林高手的風範

元代時,安徽宣州出了一位神醫名叫徐文中。他的岳父是當地一位頗有聲望的名醫。岳父見徐文中聰穎、樸實而且好學,便將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他。沒有幾年,徐文中不僅能像岳父一樣為人治病,而且還在許多方面超過了岳父。與岳父相比,他尤其擅長針灸,許多疑難雜症,往往只需扎上幾針,便會迅速的根治。

前言:發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對裡而言也。三陽為表,三陰為裡,而太陽為表之表,陽明為表之裡,少陽為半表半里也。邪之傷人,先中於表,以漸而入於裡,始自太陽,以及陽明、少陽,乃入陰經,由太陰、少陰以及厥陰,六經乃盡也。治病者,當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於傳經入裡,則病易已矣;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則表邪乘虛入裡;或誤補之,則內邪壅閉不出,變成壞證者多矣。

這裡要講的是一種特殊的飯,是一種有顏色的飯。煮飯的米就是一般的米,可它是用了不同的東西來煮汁,再用這個汁把米煮成飯來吃。這種飯叫做「青精乾石『食迅』飯」。

四明僧奉真,是宋朝時的一位良醫。天章閣待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時,在京師賦稅。許元正要見皇上,他的兒子卻病得厲害,眼睛閉著也不飲食,一副行將就木的樣子。

腎,俗稱「腰子」。西醫學說它是人體泌尿系統的一個臟器,位於腰1~3椎左右兩側,形如蠶豆,其生理功能則主管尿液分泌排泄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倘若腎臟患病,一般均侵害其實質。因此,西醫臨床診斷有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等病名。

水仙碧葉如帶,芳花似杯,幽香沁人肺腑,常養植在清水中。宋朝黃庭堅有「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的詠水仙詩句,故後人又稱水仙為「凌波仙子」。水仙在歲暮天寒,百花凋零的時候開花。當新年、元宵節來臨,人們擺上水仙花盆景,讓居室充滿綠意花香,象徵「吉祥如意」。

據《逸史》記載,唐代時,王潛的軍隊駐紮在荊州時,有一個叫張士政的醫生,善治外傷骨折。有個軍人的腿部骨折,去求張士政醫治。張先讓他喝一種藥酒,然後剖開肉,取出碎骨頭一片,大約兩指那麼大,然後將刀口塗上藥膏封好。幾天之後,傷腿回復如初。

這件事發生在6年前,當時我剛從醫學院畢業,到醫院當住院醫生,自以為已經掌握了一切治病救人的良方。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寶」。阿膠生產、藥用歷史悠久,據考察,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因始產於現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故名阿膠。它性平,味甘平,歸肺、肝、腎三經,為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之良藥。

中藥治病,立法制方,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是非常重要的。

夏天來臨,在蔬菜食品商場進口處,就見大大小小的西瓜堆滿了貨架,成了一道風景。記得小時候在炎熱夏季,父親經常帶我去街上的地攤買西瓜,用手拍拍西瓜,父親就知道瓜的生熟、是否是沙瓤,買回家的大多是熟的正好的甜西瓜。現在商場裡賣的西瓜,因為生長和收摘的時間控制的好,隨便抱一隻回家,都是熟的正好的甜瓜,省了挑選的必要,當然也少了不少挑瓜的樂趣。

龐安常說:「孩子已經出了子宮,可是,他還有一隻手誤抓住了母親的腸胃,放脫不開,所以雖然用藥也無益。剛才,我只是隔著腹部,捫到了小孩子手的位置所在,在他的虎口上面扎針,小孩覺得痛了,就會縮手,所以生產了,其實也沒任何其它的訣竅。」

《黃帝內經》分成兩個部份,其中的《靈樞》又被叫做《針經》。《針經》講,給人扎針治病,不管這人的身份與地位,都應該一樣,好好的看診,都要用「神」治病。可是,地位高的人跟地位低的人,用針的方法會有所不同。

不銹鋼針可以用機器製做,有五分針、一寸針、一寸半針、兩寸、五寸、三寸等等,各種形式的針。現在使用的針還要分號數,就是有二十八號、三十號針、三十二號針、三十四號針、三十六號針;針的號數越多,表示它越細;可是古時候用針都相當粗,當時並沒有那麼好的工業技術,但我們卻發現古時候針的製作方式,比現在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

眾所周知,「杏林」一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黃帝在中醫醫學的發展史上,是一位很著名的人物,和歧伯談論醫術,將對話記載於《內經》之中,發明醫學的理論、經絡的學說、針灸的理論、針灸的醫術等,作為治病工具的早期實踐者。

妒嫉心是最不好的,《轉法輪》明確的告訴人們:「妒嫉心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它直接牽扯到我們能不能夠修圓滿的問題。」「……但是妒嫉心不去絕對不行。今天我跟煉功人講,你可不要這樣執迷不悟,你想要達到的目地是往更高層次上修煉,妒嫉心必須要去掉。所以我們把它拿出來單講。」

唐代詩人杜甫寫《園官送菜》詩中提到了馬齒莧,可見早在唐代就將馬齒莧做菜食用了。馬齒莧又名長壽菜,瓜子菜,五行草。它生長於田野、荒地和路旁,不但能食用,而且是一味良藥。

「我們不重財,不惜身外之物,只重將她早日治癒,命比什麼都貴重,醫生如有好方,秘方,祖傳之不外傳方,請幫助我們……」沒到兩秒鐘,我還沒開口,他又代為敘述,無非是病家如何虛弱,有一兩次購到正宗冬蟲夏草,不惜千金,果然神色,氣色大不相同,等等。

中醫古時候的智慧,不需要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知識的框架,由民間慢慢的傳下來,多麼有趣呀。

凌云年轻时北游泰山,在古庙前见一人病重,眼见就要气绝,凌云很是同情,在旁边感叹良久,一位道人忽然问他:你想救他吗?凌云说是。道人针刺那人的左腿,那人马上就醒来了,道人说:这人毒气内侵,并没有死,把毒气散出来就好了。道人将针灸的方法传授给他,凌云用此来治病没有不见效的。

共有約 15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