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很不守時,說好九點整睡覺,卻總是拖到十點才上床;說好五點開始寫作業,卻因為貪玩而拖到六點。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不守時的情況?通常是父母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做好,為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幫助孩子推卸責任,使得孩子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行為,無法主動承擔該負的責任。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向德國父母學習,看看他們如何從小幫助孩子培養責任心。
化解關係障礙,重點在建立正確的「直覺式」認知
我對關係障礙及其對社會未來發展影響的分析,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但從很多回饋來看,我覺得現在討論這個問題已經太遲了。儘管如此,大眾召喚解決方案的呼聲愈來愈高。最普遍的看法是,僅靠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具體的解決方案在何處?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如何改變、應該怎麼做?
在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以及回歸「孩子就是孩子」模式的道路上,可能發生見樹不見林的情況。本來理所當然的事,現在我們卻必須重新認識和學習,才能找到對兒童發展至關重要的內在平衡力量。時間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的成人能夠體認到,身心發展不成熟的孩子得學習各領域的知識才能健康成長,成人也必須時刻用愛心陪伴、進行指導。這是對孩子發揮保護的角色,必須具備特別的責任意識。「被保護者」這個名詞今日幾乎不再被使用,卻最能表達這項觀點。
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前提是我們確實想解決問題。但溝通往往沒那麼簡單,不同的人雖然運用同樣的概念,卻是表達完全不同的事。談論孩子時更是如此:我們都在談孩子,卻是指不同的「對象」─這也是因為我們看待孩子的模式不同所帶來的結果。
我們必須認清與孩子發展相關的直覺行為和放任態度之間的區別。後者從根本上來說,是在開明和獨立的外衣下,漠視孩子及其社會行為;直覺行為則恰恰相反,保持平常心的成人能夠感覺到是否需要回應孩子的行為;如果需要,也會知道怎麼去做。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
把檢查筆記的時機巧妙地融入生活,家長就不致於發生「已經好久沒檢查」、「這個學期連一次也沒看過」的狀況。但是,許多雙薪家庭的父母無法如願安排時間。這種時候,家長不妨活用「聯絡簿」。
就算筆記再怎麼重要,如果家長每天緊迫盯人地說「讓我看你的筆記」,也只會對孩子造成壓力。但是,如果只是心血來潮的檢查,又會錯過輔導孩子跟上程度的時機。最佳方法是定期檢查筆記,讓檢查筆記融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檢查的頻率也很重要。其中一個時機是做完習題後
孩子樂於書寫,對學習也會感到快樂無比。期盼家長不要摧毀了孩子學習意願的幼苗。「系統性」和 「記錄性」書寫。這兩種筆記法的區別,在指導孩子如何做筆記時極為重要。
筆記應該如何活用在不同的課業上呢?首先要了解:依功能不同,筆記的書寫方式也不同。換句話說,目的不同的筆記,寫法就必須改變。
在教職生涯中,我常有所感觸。「父母如果能多看看孩子的筆記本該有多好」。筆記可以充分展現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可以看出哪個領域是孩子的強項?哪個科目又是孩子感到棘手的?孩子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什麼?但是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筆記本。大概是沒有適當時機吧,又或是每天生活過於忙碌。
想必有許多人認為優秀的筆記就是要寫得「工整」。書寫工整確實重要,因為工整的字容易閱讀,在視覺上也會比較舒服。不過,只有工整是不夠的。比工整更重要的是「系統性書寫」。
筆記有多種使用法,而且因為興趣而做筆記,更能引出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愛上學習。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
5分鐘玩出專注力(十三)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
5分鐘玩出專注力(十一)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
孩子鬧彆扭怎麼辦
孩子的心理不斷發展,需要大人時時調整態度,視不同的情況而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
從幫助孩子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孩房間自然是越大越好。如果居住空間有限,暫時無法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至少應該盡可能讓他在一個房間內,「擁有」一塊屬於他自己的地方。
讓孩子知道如何正確看待電視節目。也許電視已經對孩子產生了一種魔力(尤其是當你自己經常在孩子面前看電視)。在這個年紀應該盡量少讓孩子看電視,而盡量讓孩子透過直接的接觸獲得各種經驗和啟發。
對於自身能力產生信心,是自我成長中最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水準通常是以他最親近的人為準,從這個人身上孩子學到哪些要求應該是他能做到的。
透過以上四階段過程洗禮,家長較能「心安理得」放心放手。透過循序漸進的放手過程,讓孩子一步步累積對自己的信心,大人也一步步累積對孩子的信任。
觀念4步驟,打造自立小英雄(上)
總是難以克服「讓孩子自己做」的盲點?以下四個觀念,或許能有效幫助你跨越障礙: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
勉強孩子過規律的生活不但無益,甚至會讓孩子的生理機能失去平衡。然而這並不表示生活裡不需要有任何規律。如果不定時提供孩子睡眠和進食的機會,孩子可能會覺得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感到被忽視。定時發生的事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受到保護,也讓日常生活的過程顯得清楚而容易理解。
點擊內文圖片,可列印下來給孩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