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別人說的話,人們總是照單全收。不,應該說是「深信」他人說的話。我們希望回應別人所說的事、期望去貫徹執行。就像我的母親一樣。
B>要有效執行孩子成功方程式,家長必須從孩子幼時就開始施行「身教」,並依孩子生命成熟度施行有效「管教」,才能將成功特質烙印在孩子的心靈。孩子藉由「內化」這些特質,進而找到奮發向上的力量。
教養 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三)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有些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堅信會讀書便等於成功的傳統價值。不然為什麼我們老祖先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讀書這一條嗎?
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一)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衝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和孩子溝通或許是最具挑戰性、也最值得的經歷。如果我們能透過整合性溝通和孩子相處融洽,就能建立長久且有意義的親子關係。
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四)
如果內在的負面情緒妨礙了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喚起孩子的情緒防禦狀態。一旦發生這種情形,親子之間就不會擁有和諧的關係,只感到孤獨和疏離。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事業忙碌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再也承受不了沉重的責任與悲傷。我的婚姻一敗塗地,我強烈地感覺自己逐漸失去美滿的家庭和完美的夢想,這不是我想要的。
練習正念覺察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大腦,讓我們體認到意念和感受都是來去無常、起伏不定的。這種覺察可以幫助我們把情緒管理得更好。
  教養的喜悅可以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比想像中還要充實,有太多的時刻值得回味;教養的挑戰也會讓我們的腦子塞滿各種情緒,有太多的時刻簡直被孩子逼得快抓狂。
十二歲那年,由於受到好友的慫恿以及同儕壓力的驅使,我做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父母的關愛和付出,更需要我們全神貫注,體會他們的感受,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全、被了解、有情感交流。
當孩子有顯著的進步或是做出成果時,為了幫助孩子未來也能想起這些美好經驗,並讓這些事深刻得足以留在記憶中,最好能多多祝賀孩子。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方式,因為比起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靈活交替著使用效果會更好。
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五)
如果想協助孩子獲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時能盡全力、不會屈服於挫折、主動挑戰,該怎麼做才好?
孩子再怎麼喜歡一項活動也很難長久鑽研探究,一開始因為喜歡而做的事情也很快會失去興趣......
得慶幸的是,現代的父母都會提供孩子很多機會去嘗試各種經驗,讓他們學美術、音樂,也給孩子很多機會去學各種運動,更別說閒暇時常會帶孩子去旅行、參觀博物館或展覽等。這種父母真的很讓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別注意兩點就好了。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麼才能、喜歡什麼活動,就應該主動提供他們嘗試各種活動的機會,因為沒有做過就無法知道孩子喜歡什麼。
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一)
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將會影響我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許多父母之所以無法發現子女的才能,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已經提錯了問題。
另一方面,男性心情不好或是備感壓力時,他們會不太愛說話。假如媽媽此時對男孩嘮叨,有時候孩子會閉口不言,媽媽就會覺得孩子看不起自己,因而大發雷霆:「你倒是說說話阿!你現在是在反抗嗎?這種行為實在太沒禮貌了。我講話時你假裝沒聽見,這到底是誰教你的?」
對男孩要「簡單說明」,對女孩則「別把話完全說白」
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的技巧(七)
內向型孩子 有話好好說,孩子自然會敞開心扉......
和孩子們相處之後,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很不一樣。無數的孩子當中,找不到個性一模一樣的孩子,因此,教育孩子真的非常困難。即使使用同樣的嘮叨方式,有些孩子不以為意,卻也可能造成某些孩子心靈的創傷;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被稱讚,卻也有人會因為稱讚而受傷。
這時期的孩子很難對付,有時會出現嚴重的偏差行為,某些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開始變聲,某些孩子依然具有小孩子的特徵。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孩子此時已經正式進入青少年時期。
兒童階段、青春期?年齡不同時,該怎麼「嘮叨」?(中)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錯誤的認知,常會將「孩子」看作相同的族群。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把孩子區分為幼童、小學生、國中生等族群,卻給予相同的教育。孩子有成長階段,和大人完全不同。
假如說了那麼多話,卻完全沒有教育效果,為什麼父母每天還是要對子女嘮叨好幾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