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智力和行為發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我對體罰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來說,有幾項要求。
中文的「家法」一詞明確地表達「杖」是象徵規矩、象徵著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傳達兩方面的重要訊息。首先,是規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為觸犯了規矩。
打小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傳統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懾,直到內心產生一根無形的杖而實現自律。
很多父母常捨不得孩子受罰,這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每次看到孩子認錯,就開心地誇獎起孩子,根本沒想到還需要處罰。孩子可以認錯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處罰。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不少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養的,不是我的是誰的?這樣的觀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雖然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
規定孩子打電玩的遊戲時間是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老是說「媽媽拜託!先從明天的時間借十分鐘!」所以我會跟他說:「上次借了十分鐘,所以今天要扣掉喔!」但仍無法讓他改掉預借時間的習慣,所以每天打電玩都會超過規定的一小時。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小孩愛賴床怎麼辦?
每天早上不管是鬧鐘響,還是聲嘶力竭地叫他起床幾百次,孩子就是起不來。如果他七點半沒起床,我也沒辦法準備出門工作,實在很煩惱。到底要如何讓孩子養成自己起床的習慣呢?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B>作者:江藤真規 譯者:連雪雅
用「眼睛」看的效果也很大,例如,製作月曆式的「家庭學習時間表」,將要做的事逐一寫上去,貼在會經常看到的地方。這麼一來,眼睛看到時,大腦就會接收情報,進而產生幹勁。
只要養成「習慣」,孩子就會做得理所當然、毫不遲疑,可以持續地做下去。做「理所當然的事」時不需思考,心裡也不會感到抗拒。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手和大腦自然會跟著動起來。接下來,和各位聊聊我嘗試過的,培養唸書習慣的7個秘訣。
假如對孩子說「來唸書吧!」孩子馬上就說「好」,那是多麼輕鬆的事。但是,幼小的孩子沒辦法一直乖乖坐著,要他們坐在書桌前,是不太可能的事。我經常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自主又快樂地學習。
孩子的「天賦」只要稍加刺激,就會有所成長,特別是在幼兒期時,情況更是明顯。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間的互動,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才能發展,對往後的親子關係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下列5種遊戲,能幫助孩子將「天賦」發揮到最大。
我很慶幸孩子在進入虛擬空間、數位作業之始,是先將它們視為「工具」,而非當成「玩具」;先善用其「資訊面」的功能,而非傾向於「社交性」、「娛樂休閒性」的功能。
例如,對魔術重度飢渴的翔翔而言,電腦幾乎成了他的「私人魔術家教」,他無怨無悔地將分配到的電腦時間,百分之百運用於「上網自學魔術」。家中的任何廢物、零件,都能因為網路上一個魔術表演片段的啟發,被他運用在自己的把戲中。
即使電玩有其負面影響,但很明顯的,做為父母的我們還是很難讓N世代男孩完全和電玩隔離,而且要試著理解男孩以電玩、網路做為同儕認同基礎的潮流,最好還能自己下海進入虛擬現場,感受孩子與同儕之間的「新電玩文化」。
如今的男孩往往以電玩話題做為社交關係的起點,父母要試著跟孩子「訊息同步」,才能給予必要的引導。而在孩子尚未開始打電動、玩社群之前,先把電腦定位成工具,讓孩子善用其資訊而非娛樂功能,也能提升他們對電腦效用的認知。
現今的兩性特質已快速轉變,所以不該再將「男性氣概」強冠在男孩身上,尤其是霸權式、攻擊式、戰鬥式的狹隘男性氣概!不論教養男孩或女孩,我們都應該以「培養獨立人格」做為出發點,再以切合男孩的生理特質、社會責任及未來角色的模式,勾勒出更精細、不同於女孩的教養方向。
很多人都以為霸凌者是人際關係受挫的「獨行俠」,事實上剛好相反,霸凌者很可能是班上的風雲人物,但因觀念偏差,而習慣以暴力來維持優越感。也有人誤認為霸凌者多半是家裡疏於管教,但研究顯示,往往是父母認同體罰、以權威壓迫孩子,才會使這些孩子從小就認同以暴力處事是正當手法,而變成小惡霸。
容易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有這樣的特質─ ─人際關係孤立、身材瘦小、體能較差、身心殘障。而他們多半會隱忍而不向大人呈報,所以父母師長要保持敏銳,主動去觀察、關心孩子,如果有以下現象,就要注意這是否為孩子遭受霸凌的徵兆:
男孩在好的團體裡所受到的激勵感染,是遠遠超過父母所能給予與帶動的。
比起女孩,男孩因為更講義氣、更重視被團體認可,所以可能會為了贏得友誼而勉強自己。與其一直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不如從小灌輸給孩子篩選朋友的正確標準,讓他們懂得「知所進退」。而「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最簡單的判斷法則,正直誠信、見聞豐富、積極進取的孩子,對男孩的正面影響,比我們嘮叨千萬遍還有用處。
如果男孩們愛玩打鬥遊戲,就要和雙方先約定:不可以打頭、打臉、踢背,如果有人哭泣、受傷,應立即停止。如果孩子不願離去,就要協助他們立即分開。
B>作者:彭菊仙
粗心的孩子在課業上常會犯些相同的錯誤,像是錯別字永遠都是那幾個、總會把否定句問題看成肯定句問題、單位老是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