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繪畫
普桑(Nikola Pussin,1594 –1665)曾在路易十三時代受邀回到法國參與宮殿和禮拜堂的繪畫與裝飾,但因不能適應宮廷的華麗風格和其他畫家的抵制,短暫停留後又回到羅馬。然而回程多了一位年輕畫家堅持隨行,這位畫家就是日後被太陽王路易十四所重用的勒布杭。
伴隨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藝術事業,則非凡爾賽宮莫屬。這座集結王權意識與當代的藝術精英共同打造的華麗花園宮殿,立即成為歐洲其它王室競相效仿的王宮範本。
北與南的藝術雖然有著先天的相異性,然而在二者相遇交流之後卻互補不足,相得益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北方藝術家對透視、解剖、比例和造形更為講究,使得寫實藝術更加為爐火純青;且在對外在形象逼真刻畫的同時,也不忘呈現人物的內在性格。如霍爾班(Hans Holbein d. J.)風格樸實卻又栩栩如生。
威尼斯繪畫藝術自十五世紀後期風格已趨近成熟,到十六世紀達到鼎盛。藝術家之間多有師承關係,雖然日後各自發展出不同特色。後人把這時期威尼斯地區的藝術表現通稱為「威尼斯畫派」。
關於荷蘭畫派大師維米爾,有一件趣事。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荷蘭的一份報紙做了個民意調查:在我們國家,你最喜歡的人是誰?排第二名的是一個叫做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的人。他可說是史上最著名的「贗品大師」,以偽造維米爾的畫作聞名於世。
在藝術史界,法國畫家居斯塔夫·讓·雅凱(1846—1909)被視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最出色的學生之一。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他被公開拍賣的畫作約有200件。令人驚訝的是,世人對這位既高產又有造詣的藝術家卻知之甚少。
對於喜歡逛博物館、美術館的朋友來說,美國首都華盛頓DC絕對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去處。這裡坐落著大大小小近二十座博物館、美術館,而且很多免費對公眾開放。這其中,最讓我流連的、也是每到華府必去的,就是「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由藝術復興中心主辦的「國際沙龍展」是寫實藝術界的盛事,第13屆大展已於近日在紐約薩馬岡帝俱樂部拉開帷幕。本屆展覽共有3,750件作品報名參展,展出的89件獲獎作品來自69個國家。
1886年,畫家夏凡內收到了一份重大的工作合同——裝飾索邦大學(la Sorbonne)的半圓劇場大講堂上方的壁畫。這項工作雖然榮耀(索邦大學歷史悠久,堪稱法國第一學府),但挑戰也不小,因為弧形壁面長度超過二十五公尺。這樣長的水平畫面上不容易想像出一個和諧諧和的構圖。
十七世紀法蘭德斯女畫家克拉拉.琵特斯在這些精密描繪的反光面上,畫家巧妙、幾乎不著痕跡地留下了許多小小自畫像,就如同低調的簽名落款一般。對觀眾而言,則是「找找看」的遊戲!
200年前,有人給1617年創作的一幅油畫肖像罩了一層厚厚的上光劑(又稱凡尼斯、保護漆),由於日久變色,直到最近,經過一番修復,畫中精心打扮的紅衣女士才露出了靚麗真容。短片所展示的高超技藝和前後變化,令網友驚歎不已。
一片遼闊的農莊草坡上,一個年輕女子斜倚在地,她細弱的手臂支撐著身子,揚起頭凝望著遠方的農舍。這是美國畫家魏斯呈現給觀眾的一個詩意中又帶著些許不安的作品。
1785年,羅浮宮沙龍展開幕了,瑞典畫家維特穆勒焦慮中等待著。他繪製的一幅巨大的肖像畫,將會被展示在一個尊貴的重要位置;因為他畫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王后—瑪麗‧安托奈特!
他就像悄無聲息地走過了一片森林,沒留下任何足跡。經過三個月的逐吋檢查、清洗和修理,約恩‧瓦杜姆(Jorgen Wadum)教授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輝煌呈現給了全世界。在對荷蘭繪畫大師維米爾的經典畫作進行了最近一次修復後,22年過去,他仍然對她心有靈犀。
威尼斯的文藝復興,從很早期就開始採用油畫,所以色彩的豐富和亮麗,就成了威尼斯文藝復興的特色之一。
在我看來,現代藝術從起步時就很激進,今天依然激進。如我們所發現的,現代藝術其實源於共產主義——一種消滅所有形態文化的意識形態。後來所有的「主義」都堅持這樣幹,直到今天;其支持者要我們不加思考地接受他們的宣言。
「蘇格拉底之死」,在西方的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根據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被古希臘雅典的公眾宣判喝毒藥處死之後,不但沒有趁機出亡,反而坦然就義。而且在喝毒藥之前,向他的門徒們闡釋他為什麼要選擇從容就義。他的論點,對西方的生命哲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大衛的這一幅畫,就是在描繪這重要的一刻。
羅斯認為,現代派的興起、其對寫實藝術的巧言批駁,以及藝術鑑賞的總體萎縮,要歸因於「貪婪」。可以說,在拜金的作用下,對藝術的摯愛被拋棄了。「那些大藝術家作品的經銷商們一邊咬著指甲等著每一幅畫畫完,一邊想著如果畫作源源不斷能掙多少錢。……」
在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個房間、每道樓梯、走廊的每一面牆上,都掛滿了令人驚嘆的畫作,一幅挨著一幅,吸引著觀者駐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兩小時時間——羅斯是美國收藏19世紀藝術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穩步擴展,主要是通過在買賣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錢進去。
19世紀後半葉的美術學院和畫室學校是最早向女藝術家開放的專業院校,有數百名女性由此得到正規的藝術訓練。雖然男性畫家仍居藝壇主導,但此間法國和英國都有很多女畫家受到矚目。許多最為成功的女畫家是知名男畫家的親眷,此外也有不少比較獨立的女性獲得藝術界認可。
回溯19世紀法國藝術,就不能不審視「國家科學與藝術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e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簡稱研究院)及其下屬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通常稱為法國美術學院)的歷史。
從學院派到現代派訓練的轉變,不是被藝術媒材或訓練方面的技術進步所推動,而是基於「藝術為何」的哲學理念的完全改變。也由於這種藝術哲學理念的變化,學院式的訓練方法,連同掌握這些技巧的偉大藝術家,幾乎完全從20世紀學校所傳授的藝術和藝術史中被抹掉了。
19世紀的歐洲學院派繪畫,在上個世紀很長時間裡都是保守的同義詞,只能以幾百美元的賤價賣掉;近年來,學院派繪畫重獲藝術市場肯定,屢屢拍出數百萬美元的高價。如果不瞭解學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紀西方藝術。學院派藝術家們並不像後世人那樣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內部也有流派之分,這正是本系列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近期劍橋大學學者在研究中做出一項新發現,充分證明在文藝復興通才、大畫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裡,即便看似無意義的手跡也可能有很深的含義。
隨著股市像皮球一樣彈來彈去、房價持續走低、儲蓄利率跌至谷底,很多人都轉向藝術投資,寄望其成為更穩定的投資形式。藝術自身就是國際化貨幣,可以避免紙幣貶值帶來的財產損失。此外,藝術品是可因其美學和文化意義獲得欣賞的有形物品。人們可以魚和熊掌兼得。不過,在進入這一回報豐厚的領域前,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留意。
近年來,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正蔚然復興,16年前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而今已成為集結全球藝術界同好的權威平台。近日,就寫實藝術創作、教育以及很多讀者關心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話題,該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紀元的書面採訪。
習慣於祥和寧靜田園風光的藝術愛好者,看到這幅弗瑞德利希的這幅「風景畫」時,一定感到有些錯愕。只見蒼白荒涼背景中,一叢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擠成尖銳磷峋的小山;在結冰的海平線上顯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個沉睡海底的巨人甦醒時,撞破表面冰層的景象一般。 這幅《冰海洋》是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派畫家卡斯巴‧大衛‧弗瑞德利希的作品。他年幼的時候,發生過一件令他終生難...
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瑞典,雖然是全球少數富裕地區,能夠向國民提供大量福利,譬喻四百多天的有薪產假、人皆可享的大學學生生活津貼與老人退休保障,但不似常被人誤稱的瑞士,向來以擁有最多億萬富豪資本存款而見稱,相反以極具北歐風格的設計與藝術創意,名成於世界各地。在香港,藝術創意愈見輕視,在瑞典卻愈見蓬勃,理由不只因有政府支持,瑞典王室在過百年來,本就以豐富的藝術創作,而...
共有約 358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週二(6月25日)對香港、阿聯酋和馬紹爾群島的近50個實體和個人實施了經濟制裁,這些實體和個人充當了伊朗軍方的「龐大影子銀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