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繪畫
米開朗基羅採用數字「三」來劃分天頂為左中右三行,中央《創世紀》故事部分又分為大小輪替的九個畫面,每三個圖為一個組,分別描繪《神創世》、《造人與原罪》、《諾亞的故事》。順序的安排是根據禮拜堂本身的功能有關的,如創世的部分安排在教皇舉行儀式的祭壇上方;以其接近神的緣故;而人間的故事則放在群眾席的另一端。
美麗、善良、正義是神的榮耀,也是人的本性,而在拉斐爾的作品中更處處彰顯了這點。這就是為什麼他的畫作在逝世500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啟發我們,並帶給我們希望。這也是為什麼拉斐爾的作品對我們當今的社會如此重要,他讓我們看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
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這是許多古老民族的共同傳說。舊約記載的主神創世時先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海洋、動植礦物等等,那也是為人預備一個能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生命得以循環不息的範圍。所以人是世間的主體,是萬物之靈。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根源,也是米開朗基羅藉以讚頌主神造人之榮恩的創作主體。
柯爾生於英國卻是像早期典型的美國人自學而成,而英國成長的經歷與教養背景,給了科爾另一種視角。他的人物畫並不像學院派訓練出來的準確,但是風景畫卻能讓人屛息凝神,蕩氣迴腸。
1505年2月,米開朗基羅因教宗儒略二世的召見(註一),放下了《卡西納戰役》和其它未完成的工作,前往羅馬為教宗設計陵墓。從此他的創作生涯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畫家雷瑞斯描繪了希臘神話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台譯海格力斯)人生的關鍵時刻。反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選擇。
除了《大衛》和《凱西納戰役》,米開朗基羅同時期承接的工作還包括一座青銅的《大衛像》(今遺失),聖母百花教堂委託的《十二使徒像》(後來僅做了《聖馬太》粗雕),一座《布魯日聖母》 ,兩幅圓形的《聖母子》浮雕 ,還有一幅較知名的《聖家族》——即《多尼圓幅》(Doni Tondo) ,或稱《多尼聖母》(Doni Madonna)。
希臘神話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帕里斯的裁判》(Judgment of Paris)了。說白了,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是在表面上「誰最美?」的偽裝之下,卻有非常深厚的意涵。只要人類開始反思自己,就會發現至今這個故事仍無所不在。
相較於達芬奇從繪畫的角度來經營畫面效果,米開朗基羅自始至終沒有忘記他雕刻家的身份,他以人體為表現元素,畫中人物一個個如雕像般肌肉結實,輪廓分明;整體的造形力度生動而緊密。
約500年後的今天,12幅拉斐爾的壁毯畫重新掛在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的下層牆面上,就如教宗利奧十世原先的規劃一樣。上一次所有壁毯畫一齊懸掛在禮拜堂已經是16世紀末的事了。
1501年,26歲的米開蘭基羅回到成為共和政體的佛羅倫斯,此時薩弗納羅拉已被處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於1502年繼任行政首長,呈現一番新氣象。由於羅馬的《聖母悼子像》廣受讚譽,米開朗基羅開始嶄露頭角,大量的工作合同蜂擁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應屬新共和國政府委託的重要公共藝術工程,一是代表佛羅倫斯精神的《大衛》雕像(1501~1503年...
1492年羅倫佐去世後,米開蘭基羅回到自己家中。這段期間他得到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協助下,他得以利用教堂醫院(l'hôpital Santo Spirito de Florence)的屍體進行解剖研究,一窺人體結構之奧秘。為此米開朗基羅雕刻了一件木製的耶穌像(wooden crucifix,1492-93)回報給教堂。
文藝復興時期重新發現了古典希臘的哲學和藝術觀點,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新的一波創作浪潮。直至今日,文藝復興仍被尊為西方的黃金時期。
文藝復興盛期另一位與達芬奇勢均力敵的藝術巨擘是米開蘭基羅。他們先後出生、成長於佛羅倫斯,是同鄉也是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晚23年出生,卻多活了45年,是文藝復興盛期最長壽、影響力最大的大師之一。他一生跨越了文藝復興的早期、盛期到晚期,看到了羅馬的興衰,也引領著藝術的變革,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矯飾主義和後來的巴羅克風格。
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 (注一),以嚴刑峻法聞名。當時有一位法官西薩尼斯(Sisamnes)因接受賄賂而做出了不公正的判決。事發後法官被逮捕,在國王岡比西斯二世的審判下被處以剝皮極刑。而繼承他事業的兒子奧塔尼斯(Otanes)將來必須坐在披掛著父親人皮座椅上執法以為警惕。
她是一位女神。她叫做芙蘿拉(Flora,花神),是倫勃朗(台譯林布蘭)筆下所繪的羅馬春神。還沒走進,起碼還有20英尺(約6公尺)的距離,我就已經深深地被她那柔美、低調的優雅和氛圍給震懾了。
我們今天回頭看達芬奇,好像他在一座了不起的科學探索迷宮中迷失了,但繪畫仍然是他生命的中心。這是他最重要的志業。對他來說,這已經昇華到科學的境界了。他甚至用『神的科學』(divine science)一詞來形容它。
《最後的審判》壁畫以端站在雲際的耶穌為中心,他年輕健壯、神采超凡,大公無私,有力的右手往上一抬,主持正義發出判決,指引修善者升回天堂,好人會有福報,蓄勢的左手掌向下推壓,制止邪惡,指示罪人沉降地獄,作惡者會有惡報。
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Cangiante(換色法)、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Sfumato(暈塗法)和Unione(統合法)這四種風格迥異的繪畫技法被後世廣為流傳,許多藝術巨匠都曾經出神入化地運用它們創造出輝煌而美麗的藝術珍品。
法國王后瑪麗•萊什琴斯卡(Marie Leszczynska,1703~1768年)在位42年,是法蘭西在位最長的凡爾賽宮女主人。這位波蘭王室出身的王后忠實而虔誠,對法國的影響很大。她的影響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對法國人生活上的。
古人類都有對神對信仰,最早的藝術品也都出現在神的殿堂裏,表現神聖美好的境界。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也不例外,只是在人文主義的思潮下,藝術家以更人性化的角度來表現神和闡釋教義。也由於藝術的發展,除了教會大量以藝術來讚頌神、彰顯神的存在和偉大之外,許多有能力的商人或富裕家族也都希望擁有表現神的宗教藝術品;特別是表現聖潔、慈愛與天真的『聖母子』更是歷久不衰的熱門題材...
我曾讚嘆丁托列多神奇的透視與構圖,也對他那些粗糙未完成的畫作疑惑不解。恰逢他500歲冥誕,看了很多他的畫作,尤其是肖像畫與素描,讀了不少關於他的資料,知道他越多,越感受到他的掙扎與渴望的陷阱,看見他在藝術與所處的環境中拔河。
濕壁畫的起源不可考,但早在米諾安文明時期以及古羅馬人(如龐貝城)中就有出色的彩色壁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濕壁畫的輝煌時期, 13世紀到16世紀中,從契馬布埃(Cimabue)、喬托(Giotto)、馬薩其奧(Masaccio)、安吉利科(Fra Angelico)、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到柯勒喬(Correggio)等,都是創作濕壁畫的能手。其中以米開朗基羅在...
《路易十三的宣誓》在巴黎大獲成功,只是,從來沒有人猜疑過聖母的模特兒身份是誰!
一件經典的畫作,可以讓觀者為之屏息,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巴托羅梅.貝爾梅霍:西班牙文藝復興大師」(Bartolomé Bermejo: Master of the Spanish Renaissance)展上亮相的七件稀世傑作,每一件都有這樣的力量。
假使說達·芬奇有那麼一件作品宛如一曲「天才」頌歌,那就是他的炭筆素描《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
聖家族題材的繪畫傳統上多描繪耶穌的神性,而達芬奇卻表現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並以極其細緻精微的筆法來歌頌神的不朽,使畫面洋溢著不可言喻的神聖光輝。
評量一幅人物畫時,觀衆首先看到的是,畫面的主體是一個人,還是表現二個人的互動,是三人結構,抑或多人的大場景。下面就讓我們以人物多少為序,來欣賞藝術史上幾幅寫實油畫傑作。
在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創世記》中,《創造亞當》只是一個小局部,然而它已成爲標誌性的圖像,經常出現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醫學界新近從這幅畫中看到了大腦截面,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意圖究竟是什麼?
桑德羅·波提切利的《春》探討了影響人生的問題,觀眾仍然可以感到共鳴。假如我們問問自己:「對於這幅畫中表現的理念,如愛、美、忠貞、婚姻、人文主義和道德倫理,我有什麼感覺?」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共有約 358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週二(6月25日)對香港、阿聯酋和馬紹爾群島的近50個實體和個人實施了經濟制裁,這些實體和個人充當了伊朗軍方的「龐大影子銀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