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青少年心锁 认同倾听为“钥”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2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江禹婵台湾台北专题报导)近日校园问题频传,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益发受到重视,其实这些孩子只是不断地在寻求一种认同感,在内心深处渴望受到关注,盼有人肯倾听心声,并建立属于他自己的成就感;但现在许多专家学者,都只从外在行为来个别解决,如霸凌、毒品、飙车砍人、凌虐…(增加)等,却忽略其背后成因。

同侪认同 国二关键

长期关怀青少年的励友教育中心主任吴益丰表示,从经验上来看,国二是个关键点,国一刚从小六升上去还算单纯,开始有环境适应或是课业问题需要克服,不过是否适应,将在国二开始发酵,同时出现同侪彼此认同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不对劲,父母是否可以及时发现、察觉至关重要,如果孩子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就可能会依附在势力较为强大的同侪身上,来确保自己在族群的认同感,或避免被欺负。

这时有人释出关心,加上对异性的好奇,很容易就会有男女朋友的交往关系,如果依附外在的团体为不良帮派,甚至可能衍伸为复杂的男女关系,父母发现后,便以偏差行为指责孩子,而与父母距离越来越远,这时反而会认为这些势力比起父母亲更能接纳自己。

台北市张老师推广教育组长刘素芳谈到,青少年从儿童被父母照顾阶段脱离慢慢成为大人的过程,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剧烈的发展,在这平衡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认同,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在家得不到,就会往外寻找。

有些孩子故意唱反调、做坏事,可能透露一种讯息,就是“我需要你注意和帮忙,只想要你听我说说话”等,但是又不知如何开口,所以只能用反面的方式得到家人注意。她指出,假如父母太忙、兄弟姐妹有一方较优秀等,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就会用捣蛋方式来寻求父母注意。

适时沟通 尊重孩子

如何引发他们的正向力量,并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才是最主要关键。吴益丰认为,这些所谓偏差行为的孩子总认为父母亲并不了解自己,只关心表面上询问读书或是功课做了没,没有花时间去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久了自然就疏离。

在矛盾青春期狂飙的情况下,父母亲若无法了解、倾听孩子内心话,只用命令方式管教,孩子的自主性就会与父母产生抗衡作用,或是产生敌对。

他建议,应与孩子一起探讨分析,做这样选择会有何后果,假如认为选择不妥,也该试着予以尊重引导,而非用指导命令式来改变孩子的想法。

情绪易受影响 做出非理性行为

青少年重视朋友,尤其群聚更易滋事,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他举例,当大家在凌虐一个孩子,可能有其他的孩子在一旁鼓躁,进而加速他非理性的残暴,而使出令人无法理解的可怕手段,事后了解发现,他并非出于本意,也回答不出具体原因,只是受到当时的气氛所影响。

这些背后其实是充满自卑和惶恐,总是在学习过程中被贴上不读书的标签,担心别人看不起他,因此在暴力的背后,其实充满着脆弱,所以只要在路上有人多看一眼就暴力相向,借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虽然大人对行为偏差的孩子头痛不已,但是在担心之余,是否看见他们只是想被看见、被听见与理解的心情,应试着用另外角度去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真的没那么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常令许多父母伤透脑筋。有的父母过于严厉或唠叨让孩子更加叛逆,有的父母又过于民主,以为将孩子当朋友对待可以增加亲子关系。但美国一位教育作家艾伦‧瑞特伯格(Ellen Pober Rittberg)撰文指出,教育青少年还是需要一些规范和伦理。
  • 【大纪元1月20日报导】找回廖国豪们系列报导(5)(中央社记者周永捷台北20日电)“大姐姐不要怕,谁欺负你,你跟我讲”。谈起辅导过的青少年,台北市少年队督导员林佩仪莞尔笑说,别看这些小朋友个性倔强,他们的天真和善良,有时真的让大人哭笑不得。
  • 上海刚公布的去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报告指,2010年上海共有中小学生146万人,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32起,比上年增加15起;非正常死亡学生79人,比上年增加11人。其中,在社会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72人,比上年增加8人,占学生死亡总数的91%;而过度的保护导致青少年儿童的防范意识差,“骨脆脆”的体质堪忧。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