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由不足到美好

思牧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偶然一天,在CNN看到这样的报导:杰森.麦克艾文是一个自闭症高中男孩,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他喜欢打篮球,但是限于先天的缺陷,加入球队3年,只能在球队打杂。他未曾上过正式比赛,但是从没缺席过任何一场训练。在毕业之前,教练为了让他留下美好记忆,答应让他上场一段时间。到了比赛当天,上场的机会终于来临,没想到他一上场就一鸣惊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在球场上的最后4分钟为球队贡献20分包括6个三分球。

当我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感动。为什么呢?我想,感动并不在于杰森那天到底投进了几个三分球,或是得了多少分。感动是来自于那段他由不足通往美好的过程,那颗追求美好的心。每个人都有他好的一面跟不好、不足的一面,而一个人之所以能让人感动,不在于他已经有了多少好的一面,而是这个人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它,使自己变得更好。

一个伟大人格的建构过程更是这样。我们都经常看见别人的缺陷与错误,认为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却常常忽略掉一个事实,就是只有当自己愿意发现自身的不足时,才会有成长的机会,才能变得更好。在别人当着我们的面,指出我们的不是时,是不是应该先不要动气,尝试冷静的倾听与理解,放下自己的观念立场,甚至应该感谢对方愿意把好的意见说出来给我们,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忠孝经》里详细叙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后成了神仙的事迹,十分动人。
  •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母亲就告诉我们做人必须做一个好人,要心慈心善,做事情首先要想到处处为了别人的方便,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接下来母亲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们讲天惠村里的一位善心人得善报的真实故事。
  •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呢?你会用以恶制恶的方式来讨回公道呢?还是用以德报怨的方式,让敌人变成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心灵故事。
  •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家境不太好的书生带着一个小童进京赶考。途中见一个年轻人躺在路上。书生上前查看,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已因突发病死去。书生打开他的随身包裹,里面只有一些书和10锭金子。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大纪元记者李芳如台湾云林报导)由新三才文化协会及大纪元时报主办,安庆国小协办邀,请到台大医学院硕士,美国儿童发展硕士及资优教育硕士陈彦玲讲师主讲,针对品德教育12日于安庆国3楼视听教室举办“分数和品德那个重要?”演讲,现场观众热络,许多关心孩子的家长带着自家小朋友听的津津有味,坐姿端正专心聆听这场难得的演讲。
  • 谦虚是君子的冠冕,只有谦逊的梯子,才能够攀上荣誉和伟大的巅峰。“君子泰而不骄”,是古时名臣和历来贤哲从政准则之一,实堪垂范万世。老子更是主张敛藏、不重矜夸。所谓“上德若谷”,譬如江海,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能处于百川之下,容纳百川。
  •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幸福的生活,能够享福。这种想法当然不是错。其实幸福的生活和安逸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幸福的生活是以人的心灵的感受为标准的,而安逸享乐多是身体的享受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