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没兴趣就学不好”吗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9日讯】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先生10岁时即获得中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冠军,17岁获得匈牙利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特别大奖,19岁又获得世界最顶尖钢琴比赛的亚军,是他的“学琴之路” 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吗?还是他的父母具有特别的教学方法?如果孩子学琴不刻苦,家长应该让步吗?请看本报上周采访内容的继续——

  学琴是学业 不是消遣

  记者:有家长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此时最让家长为难,如果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继续,又担心强迫孩子学,效果也不好。请问刘先生当年是怎么学琴的?

  刘先生: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学了一段不愿学是正常的。从我办的钢琴艺术幼儿园和钢琴艺术中心看,孩子们自己提出“愿意学钢琴”的人数非常多,这跟过去相比,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认为,这跟儿童的智商有关。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饮食方面家长非常注重营养水平,所以他们的体质都相当棒;而且他们很小的时候已经接收到各种信息,钢琴是怎么回事儿,早就看在眼里了。现在2岁多的幼儿就可以学琴;过去的孩子基本上是4岁到12岁左右,才先后开始学琴。

  以我幼年所处的生存年代考察,我能在3岁时学琴已是非常不容易了。我的父亲是搞音乐出身,经商也比较有钱,而且他决心培养儿子成为钢琴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促使我成材。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自身的要求送他来学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钢琴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

  如果你们是替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

  我要对学琴孩子的家长说: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我对家长说:别问孩子,问自己!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厌了。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不管,孩子就学不好。

  还有的家长觉得弹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是闲着没事时候的消遣。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不会坚持督促孩子学琴。如果孩子对写作业没有兴趣怎么办?家长一定不会说“不想写就别写了”,大家会想尽方法让孩子完成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还要好。在这些方面,家长的办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样的办法来对待孩子的学琴,就没有难题了。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

  记者:但是家长们会这样想——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兴趣怎么会学得好呢?

  刘先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因此我说不愿意弹琴的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学得好;相反,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就无法保证了。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没兴趣的孩子不比有兴趣的孩子学得差,有兴趣的孩子也不比没兴趣的孩子学得好,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干脆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记者:对于学习相对较紧张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时间练琴?您有后来的成就,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还是家里的管教?

  刘先生:每天半小时,我认为差不多了。我小时候开始学琴,每天弹45分钟吧,我父亲是比较严格的,弹琴不认真,也会挨打。3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让弹就弹呗,弹到10岁获得全国冠军的时候,也不懂得把成绩和理想、前途一类的结合起来,那是大人们的事情。

  所以我对家长说,要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下去。 “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项学业,没兴趣就不可能学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

  “天资”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手指特别长,特别适合弹琴;也有父母为孩子的手不够大担心。我们注意到您的手型的确比一般人长、大,先天条件对学琴儿童而言,占多大比重?

  刘先生: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是——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先简单告诉家长一个概念——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极少数超大手预备的,钢琴不是给超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学,只不过手偏大一点儿,优越性更多一点儿罢了,即使在刘诗昆钢琴艺术幼儿园,长着正常大小的手的孩子也是占绝大多数。关于天资问题,我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但这并不等于说普通的人就不能学钢琴。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学钢琴,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不是成什么“家”。

  千万别把弹琴当作享受

  最后,刘先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学琴和弹琴: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乏味、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莫如事先看清楚这一点,并有足够的信心(不是指孩子,而是指家长),不断督促孩子学成。

  他告诉记者,回首当年他的学琴道路,“任何时候都没有觉得轻松、愉快、享受、消遣”,所谓成果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后,如果问他愿不愿意演出,他的回答是“愿意”,但那是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从一个音乐工作者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从“兴趣”的角度。

  弹琴又像是拍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事情,然而拍电影的过程又是极度乏味甚至痛苦的。因此他主张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特别能够锻炼意志,学琴的孩子将来干什么成什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澳大利亚歌剧院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马柯露将于2003年5月18日星期日下午3:00在墨尔本大学的Melba hall举行音乐会,马柯露是华裔歌剧艺术演唱家,也是澳大利亚歌剧院的终身职业演员,1993年移民澳洲前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及从事声业教学工作,1995年考入悉尼音乐学院研究生班专修声乐,97个考入澳大利歌剧院,6年来积累了歌剧艺术表演经验,多次在音乐会上显出风彩,今年3月16日于悉尼Willoughby音乐厅,在钢琴师陈世迪的默契配合下,马柯露演唱了12首西方歌剧片断及中国抒情歌曲,她娴熟的声乐技巧,浑厚柔美的音色,非凡的音乐表现力,获得全场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钢笔微刻技艺虽属于民间艺人创造的一种小道,但它在六、七十年代的成都街头,也曾经闹热过一阵子,在人们早已将它淡忘的今天,旧事重提或许也还有些意义。
  • 香港演艺学院学生李嘉龄于五月二十四日在德国举行的一项国际钢琴大赛中夺得冠军,香港当局除了祝贺她得奖之外,更表示她使香港人感到骄傲。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今天祝贺李嘉龄夺得冠军时表示,像李嘉龄这样的年轻好手,他们的表现使得港人引以为傲,使香港继续在世界发亮发光。
  • 〔自由时报记者欧祥义╱台北报导〕国内钢筋厂交价在上周正式跌破每吨9000元的整数价位,业者对下半年景气展望多不表乐观,中钢本周四的第3季厂盘,一般预料会开平低盘,部分钢品的降价还会追溯到第2季订单。
  • 钢琴家齐玛曼原本预订于六月八日来台在国家音乐厅演出,但由于台湾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疫情仍持续,因此今天早上他通知主办单位牛耳艺术公司取消台湾演出,已购票的观众可退票;退票详细资讯可查询网站www.mna.com.tw 。
  • 文">自由时报记者康俐雯◎台北报导  文建会与文化建设基金管理委员会培育年轻音乐人才成果丰硕,参加二○○三意大利巴利塔国际音乐家分龄大赛以及马诺保罗.摩洛波利国际钢琴大赛成绩优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