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肃然起敬

史然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7日讯】远公住在庐山,尽管已是垂暮之年,却仍在不懈的为弟子们讲论佛经。

看见弟子中有些比较懒惰的,远公就说.“我是桑榆之光,按理照不了多远,但是希望你们这些犹如朝阳之晖的年青人能与时代同放光明。”

说完,远公拿起经书登上座位,或背或诵,声音洪亮畅达,言词神色极为恳切。他的那些高足之徒,个个都肃然增敬。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 读了陈奎德先生的《“叶公好龙”与“胡公好宪”》,心中有些感触,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些不太遥远、至今仍和我们分不开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当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党还处于弱势时,曾通过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还有其他的载体不断地发出民主、自由的呼号,1945年9月,毛泽东初到重庆,即在回答路透社记者的书面提问时明确提出,他们的目标是“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多么美丽动人的口号,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明就里,纷纷倒向了这个会填词、打仗的一世之雄。数十年后,在经过了无数的浩劫之后,当人们蓦然回首,当年的空头支票不仅一点也没有兑现,而且正好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一本叫《历史的先声》的书仅仅因为收集了这些当年的承诺,就遭到封禁的下场。旗号终究只是旗号,或许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可历史的真相却不是毛泽东的“叶公好龙”,而是他本无诚意。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往往被人们忽略了而已。
  • 杜荀鹤是唐朝末年池州(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贫寒,刻苦好学。
  • “刮骨去毒”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 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 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
  • 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今天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
  • “果不其然”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 “善游者溺”形容人自恃本事而惹祸。
  •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 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