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可以这么浪漫(4)音乐欣赏

李伟文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为什么要学弹钢琴?

音乐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丰富生命经验的工具,而不是成为炫耀比赛的工具,我们很高兴AB宝从弹乐器回到弹音乐的正确方向。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个广告台词的影响“学乐器的孩子不会变坏”,台北市曾经学过或正在学弹钢琴的孩子有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么高的比例实在令人非常吃惊,到底有多少父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送孩子去弹钢琴?想来应该不会是因为孩子未来可能当个演奏家或作曲家吧?相信也不是做为自己孩子进入音乐教育的入门功课吧?

  据调查,八成以上的钢琴老师只知道是在“教人弹钢琴”,并没有从事音乐教育的自觉。因此,老师也不会有责任感地引导学生去认识音乐、欣赏音乐,而孩子去上钢琴课,也只是照着乐谱按琴键,就像学打字一样,不停地按着这个会发出声音的机器,孩子虽然可以弹出音乐,但不见得懂得欣赏乐谱上的曲子。因此,许多的孩子不管晋升到几级,还是无法享受音乐的乐趣。

学乐器,还是学音乐

  总觉得在学乐器之前要先学什么是音乐,在学音乐之前,要先会欣赏音乐。欣赏音乐与学弹琴是两码子事,琴是表达音乐的工具没错,但是心中若没有音乐想表达,弹琴只不过是手指头的运动而已,而且这样的运动量还真是不足呢!

  而且,在孩子对音乐还没有感觉之前,就强迫孩子练习,把原本可以陪伴一生的美妙音乐变成孩子痛苦的来源,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梦魇,岂不是罪过?我相信这种可能性非常高,因为作为钢琴练习的音乐,一般都是西洋的古典音乐,这些曲子就像语言一样有特殊的文法,而初学钢琴的孩子,就必须学这些文法,可是要一个小小孩反复弹这些枯燥的练习曲,孩子哪会喜欢上音乐呢?

  有许多孩子会边弹琴边问老师:“有没有弹错?”“这样可以吗?”就像日剧〈交响情人梦〉里的天才野田惠小时候练琴没照着谱的速度弹,就被老师打,留下一辈子的阴影。若是以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音乐根本没有所谓对错,只有喜不喜欢,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境罢了。这种是否有标准答案的对错观念,简直是想从小就打坏孩子的胃口。

  因此,在学任何乐器之前,先让孩子听音乐,玩音乐、发现音乐,除非孩子要求,否则不要“教”他音乐。

错误之后的惊喜

  不过,在体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还是不免俗地犯过错误。因为蕴慧会弹钢琴,因此在知道怀孕之后,家里就买了一台电子钢琴(体积小,但是弹出的声音和钢琴很像);孩子上小学后,就送去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的连锁钢琴教室,每个星期一晚上参加团体班学习。

  可是没多久,我们就发现,AB宝平常根本就不会主动去弹,往往都是星期天晚上被强押着练习隔天要验收的进度。后来实在搞得每到星期天晚上家里气氛就很差,于是就干脆把课给停了,不再要求她们弹钢琴。

  神奇的事发生了。

当她们不必上钢琴课后,反而常常会在做完功课时,自己跑去弹钢琴;看完〈歌剧魅影〉的电影之后,要我们找谱子给她们弹;看了〈交响情人梦〉后,其中好几首古典乐也看她们自个儿弹得很高兴。

  后来这几年,随着AB宝自己的要求,参加了许多学校及社区开办的乐器演奏课程,从打击乐器,弦乐小提琴,管乐直笛、梆笛,到手风琴都学过,也都能有模有样的表演几个曲子。

野有道理

音乐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丰富生命经验的工具,而不是成为炫耀比赛的工具,我们很高兴AB宝从弹乐器回到弹音乐的正确方向。

我想,那句广告词是有问题的,因为学乐器的孩子会不会变坏,其实是不一定的。唯一能确定的是乐器一旦被孩子学过,就很容易变坏。

摘自:《教养可以这么浪漫》野人出版社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家庭或许会为了孩子教养问题而闹得夫妻失和或者徬徨无所适从,其实我总是觉得家长一定要放轻松,只有父母快乐自在,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能正常的学习与成长。好吧,若是你还是不知道教养该从哪里开始的话,美国诗人艾蜜莉曾写过:“我老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但是我相信从爱开始绝对不会错!”
  • 补习是大部分儿童每天要做的事,补习班更是多的数不清。常常听到有人说:“把小孩丢到补习班,就能提高小孩的成绩!”但是我没有补习。
  • 对世界存有好奇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能主动学习,有自制力与积极性,热情且乐于帮助别人,这些古老的德行反而是未来高度竞争下决胜的关键。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培养小孩愿意诉说的习惯。(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师长总是摸不透:为何孩子老爱对立反抗?也常为这种行为的教育问题而犯愁。针对这类恼人的问题,临床心理师厘清常见的教育迷思与误区,并提供三招教养秘诀,指引如何有效经营良好互动,化解剑拔弩张的危机。
  • 谁都不想霸凌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实际情况却十分惊人。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仅2019年,就有超过20%的12至18岁美国学生报告称在该学年遭受过校园欺凌,包括谣言中伤、取笑、辱骂或侮辱、推搡、绊倒、吐口水或威胁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