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唠叨的妈妈

章丽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母亲的唠叨。面对喋喋不休的妈妈,他们先是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倘若母亲仍未停止,他们只能“揭竿而起”,顶嘴反抗了。

孩子如此,名人也不例外。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牧师精彩的演说确实让他感动,因此他准备捐一笔钱。十分钟后,他开始对演讲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仍未讲完,他决定一文不捐。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愤怒,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块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常常会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当孩子不听话,不照母亲要求做事时,心烦意乱的妈妈便会反反复复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不安到不耐烦以至反感讨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我偏这样做”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所以,妈妈应向那些聪明的父亲学习,批评不在话多,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对孩子的过错,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非要再次批评也必须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会避免孩子“皮皮塌塌”,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表现,而孩子的厌烦或反抗的心理也会随之减低。◇(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尹商的父亲当时经营一家生意兴隆的铁工厂,那时尹商高中刚毕业,父亲每天都唠叨他:“你啊,将来可是要继承我们铁工厂的。反正你吊儿啷当的念不成书,干脆就来工厂实习啦!”尹商其实心里对铁工厂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心目中最大的愿望是去当画家,出国学美术
  • “我妈从小就在我身边唠叨什么:后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我上初三的时候,父母就合计着送我出国深造,说是我得打小锻炼起
  • 今天是星期天,妻子玉娟一早就去单位加班了。正林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儿子荣荣上小学二年级了,挺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正林自个在家时从来不煮饭炒菜;早上带着荣荣到街上小吃店里吃馄饨和炒米粉;中午就在家里蒸了几个粽子,然后泡了两袋方便面,跟荣荣凑合着吃了午饭。正林喜欢下 象棋,平时没事就跑到一楼的老宋家里下棋。今天因为是父亲节,又要督促荣荣做作业,正林担心妻子回来后唠叨,所以没敢去老宋家。
  • “周董”周杰伦的英文名字“Jay”跟着他闯荡音乐界多年,粉丝也早习惯这个名字,但大家也许不知道,“Jay”的原意,居然是“爱唠叨”的人。
  • 在终年积雪的长白山下的一座宁静小村,皑皑雪地上已露出嫩草,朝鲜族的姑娘们被希望唤醒。忙于生活的都市人很难觉察到那份始于平凡的希望,因为她不会做标新立异的宣传,她总是悄悄地随着你视而不见的事物到来,普通得就像母亲每天都唠叨的话。
  • 过去朋友总是在耳边唠叨:“小心轰轰烈烈的爱情总没有结局。”我说未必。但自己果真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 (大纪元记者简知恩编译)根据过去两性关系的数据研究,女性抱怨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之多,因此,一提到“唠叨”,许多人马上会联想起妻子在耳边喋喋不休大发牢骚的刻板印象。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