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碍孩子前进的道路(中)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周玉文
(图/小树文化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8
【字号】    
   标签: tags: , ,

接上篇: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碍孩子前进的道路(上)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正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所说:“人之所以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

绝对不要相信“用言辞羞辱儿童或让他丢脸,就能影响并真正改变他的行为”,就算有时候儿童似乎因此改变了行为,也只是因为他害怕被嘲笑。以下案例足以让我们判断,“以讥笑来激励”是多么荒谬不可取:有位男孩是旱鸭子,因此总是被朋友取笑。最终,他再也受不了这些揶揄,就从跳水板直直跃入深水中,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从溺死边缘抢救回来。或许,这就是一旦怯懦的人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反而会冲动做出完全违反自身怯懦性格的愚行。但是这种做法根本不合宜,正如这个例子,怯懦者往往用一无是处的方式想要克服懦弱性格。然而,真正的懦弱其实是“男孩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这个事实,因为这会让他在朋友圈中无法立足。他不顾一切跳入水中,不仅没有克服自己的怯懦,反而凸显出他不敢面对事实的怯懦习性。

懦弱是一种永远都能破坏人际关系的特征。成天担忧自身状况的儿童再也无法花心思关注他人,还很乐意不惜牺牲同伴以便成就个人尊严。懦弱反而会唤醒个人主义、好斗的态度,彻底破坏儿童的社会情感,但还远远无法彻底破坏对他人意见的恐惧。胆小的人总是害怕被他人讥笑怒骂、害怕被无视或是被贬低,因此总是任由他人的意见摆布。他就好似生活在周遭全是敌人的国家,因而发展出猜疑、善妒,又只为自己着想的性格特征。

怯懦的儿童长大后,经常会变得挑三拣四、碎念不停,无法心甘情愿赞美他人,且要是他人得到赞美还会满肚子酸水。一旦这种人想要采取某种“贬低他人,而非自力实现成就”的方式来超越他人,就会显现出他的脆弱。对于看见这项脆弱的人来说,协助儿童摆脱对他人带有敌意的情感,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看不到这个层面的人当然情有可原,不过他也绝对不懂如何矫正由敌意造成又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特征。只是说,一旦我们知道问题出在“调节儿童心态以便良好适应世界和人生,进而为他们指出错误”,并充分解释“他奢望的,其实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尊严”,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可以引导儿童转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明白,必须强化儿童对其他人抱持友好情感的意识;我们也知道,必须教育儿童,不要因为他人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事情就贬低对方;否则,他们就是在催生他人心中的自卑情结,进而剥夺他们的勇气。

一旦剥夺了儿童对未来的信心,他就会逐渐退缩并逃离现实,转向对生活毫无用处的层面、努力构筑一套补偿机制。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且几乎可以和神职画上等号—就是确保在校儿童不会失去勇气;而且假使儿童带着满腹挫折入学,校方和教师就应该要协助他重拾自信。这一点和教育者的天职密切相关,因为唯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快乐,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

有一种类型的挫折只是短暂现象,尤其是发生在企图心过大的儿童身上—尽管他们取得进步,但是因为已经通过最后一场考试、必须转向职业选择,有时候他们还是会失去希望。也有一些企图心过盛的儿童,要是没有拿到第一名,经常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斗志全失、放弃努力。无意识的冲突已经在这类儿童心中蠢蠢欲动好一阵子,并且突然间炸裂,孩子可能会表现得“全然困惑或者神经焦虑”。若没有及时察觉到他们的挫折感,这些孩子将来会变成总是虎头蛇尾;等到年纪渐长,就会动不动换工作,而且从来都不相信自己可能得到好下场,也总是害怕失败。

这时,儿童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可能藉由询问儿童,就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无论我们采用什么圆滑的手段,最终都会得到不确定或定义不清楚的答案。有些儿童会说: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也有儿童会说:自己一无是处。深究后者说的话,可能会透露出他们身处的环境中,恐怕大人已经对他们说过几百次:“你真是一点用也没有!”或是:“你真是笨死了!”

听到这么严厉的责备,很少儿童不觉得被刺伤;不过有些儿童会贬低自己的能力,以便保护自我。

但是,就算询问,也无法得知儿童对自己的真正评价。或许,我们可以改成观察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例来说,他是会抱持自信、果决的态度面对;或是,就像我们在多数灰心丧志的儿童身上看到的,表现出犹豫不决的姿态。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概要说明这一点:有个男孩一开始会勇敢迎向前去,但是随着他愈接近任务,就愈表现出畏畏缩缩、拖拖拉拉的模样。最终,男孩干脆在真正接触到任务之前,就停了下来。

有时候,这类孩子会被形容为懒惰鬼;有时候则会被说是心不在焉;说法或许不同,但结果总是一样。这些儿童没有符合我们预期像正常人一样完成任务,反而老是被过程中的障碍困住。有时候,这样的儿童太容易就成功愚弄长辈,让他们真的认为这个孩子能力不足。当我们牢牢记住整体局面,并且用个体心理学的原理来阐述就会发现:所有的麻烦都是源自缺乏信心,也就是“自我评价低落”。

──摘自:《阿德勒正向教养心理学【给孩子勇气的成长之书】》小树文化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