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碍孩子前进的道路(下)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周玉文
(图/小树文化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 ,

接上篇: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碍孩子前进的道路(中)

深入思考错误追求优越感时,必须谨记在心: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社会上实属异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过度追求优越感的儿童经常不会替任何人着想。他们带有敌意、违反法律、贪得无厌且自私自利。当他们发现任何秘密,就会用来伤害他人。

但是,在最常因为言行举止被斥责的儿童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毫无疑问的人性特质——在人群中,他们会找到某种归属感。虽说当他们的生活计划和互相合作概念离得愈远,我们就愈难发现他们心中尚存的社会情感,但是他们的自我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会以某种方式暗示或是表达出来。我们必须寻找诸多会泄露他们刻意藏起来的自卑感表达形式,而这些表达形式可能多到数不清—好比儿童的一个眼神。双眼不只是接受并传送光线而已,更是用来社会接触的器官。

人们盯着他人的方式,会透露出他内心想和他人连结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心理医师和作家,都会再三强调人的眼神。当其他人提供我们意见,我们会从对方如何打量我们的方式判断是否受用,也会试图在凝视中理解对方的部分灵魂。就算有可能误判或误解,从儿童的眼神中归纳出他是否友善,还是比较容易一些。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直视大人双眼的儿童,多半猜疑心很重。他们不全然是坏心眼,或是有不好的性习惯。这种眼神闪躲有可能单纯意味着:即使只是一时半刻,他也试图不让自己和他人产生连结。它代表儿童尝试回避和伙伴们社交。当你呼唤儿童时,他愿意靠得离你多近,也是一种暗示。许多儿童会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想要先了解整个情况,如果真有必要再靠近。他们小时候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因此会以这种片面的知识一概而论并滥用在其他地方,从此认定“近距离接触很可疑”。观察孩子对母亲或教师的依赖,是相当有趣的。儿童比较常主动靠近的对象,比他们动不动就开口表达爱意的对象更重要。

有些儿童走起路来抬头挺胸,说起话来语调坚定,丝毫不见一丝胆怯,因而表现出显而易见的自信和勇气;有些儿童则是和他人说话时畏畏缩缩,马上就泄漏内心的自卑感,以及自己无法应付整个状况的恐惧感。

在探究这种自卑情结时,我们发现:许多人相信,那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我们不同意这种意见,因为无论儿童多么有勇气,都可以被教育成胆小怕事的孩子。父母亲若是生性胆怯,有可能孩子也跟着畏首畏尾,但那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是胆小懦弱之人,而是因为他成长在充斥恐惧的氛围中。对儿童的发展过程来说,家庭气氛和双亲的性格特征,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在学校独来独往的儿童,经常出身于鲜少或根本不和他人打交道的家庭。当然,我们很容易就把他们想成与生俱来就有这种遗传性格,但这种理论会被推翻。没有任何器官或大脑的生理变化,会导致无法和他人打交道;然而事实显示,虽然这样的生理变化不一定会导致这样的性格特征,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类外显的特点。

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能让我们从理论上明白这一点:有一名儿童生下来就有器官缺陷,因此患病了一段时间,他本身也因为病痛和缺陷过着压抑的生活。这类儿童只对自己感兴趣,认为外部世界充满困难和敌意。另一种有害因素也在这类个案中轧上一脚:体弱多病的儿童必须找到一个靠山,对方会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容易,而且愿意为这名儿童奉献自己;但是他的全心全意奉献和保护姿态,会催生出儿童强烈的自卑感。儿童的身材、力气,都和成人有一大段差距,因此会产生相对的自卑感。一旦儿童三不五时就被告知:“囡仔人有耳无喙。”(意思是:孩子应该乖乖在一旁听就好,不要出声。)这种“低一等”的感觉就很容易被强化。

这些都会加强儿童认定“自己处于劣势地位”的印象。对于自己比其他人更渺小、更无力的领悟,会让他根本无法平衡。愈受到这个自己比较渺小、比较软弱的念头刺激,就愈想要付出更大努力变得强壮。因此在争取外界认可上,又多了一股推动力。但他不是试图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让他和周遭环境和谐共处,反而是发想出一套全新的公式来“只为自己打算”。而这就是独来独往的儿童类型。

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多数体弱、身障的儿童,都带有强烈自卑感。而在外在表现上,有两极化的方式:他们要不是说话畏畏缩缩、犹疑不前、胆小羞怯;就是咄咄逼人。表面上看来这些行为毫不相关,但是个中原因有可能如出一辙。这类儿童在追求认可期间,有可能会因为前一回表现太沉默寡言,下一回却喋喋不休,而泄露心中的意向。社会情感对他们丝毫起不了作用,因为他们对生活毫无期待、相信自己可以不用付出,要不然就是会把这种社会情感做为个人用途。他们想要成为领袖和英雄,永远都是目光焦点。

一旦长年采用错误方式训练自己,单靠一次对话就想改变孩子的模式,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教育者必须耐着性子。当这类儿童试图改善自己,却偶尔老毛病发作的情况下,有个明智的办法就是——对他解释“改变不是一蹴可几”。这样做可以平息儿童的焦躁,也不会让他对自己失望透顶。要是有个儿童两年来都学不好数学,也不可能在两个星期内就把不懂的部分搞懂,但无庸置疑确实有可能会改善。也就是说,有勇气的正常儿童,其实有能耐弥补任何事。我们一再看到,儿童能力低下往往来自错误的发展方向,以及偏离了常态、沉重而陷入困境的整体人格架构。只要问题儿童没有智力缺陷,总是有可能协助他们重回正轨。

能力低下或表面看似愚蠢、笨拙又冷漠,并不足以用来证明儿童智力有缺陷,因为智力缺陷总是会伴随着大脑发育不完善的迹象。这类身体缺陷,有可能是受到影响大脑发展的腺体影响,有时候会随着时间拉长慢慢消失,只剩下当时缺陷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就是说,出生时身体比较衰弱的儿童,即使长大后变强壮,也有可能持续表现得好像永远都这么衰弱。

我们甚至必须更深入研究:自卑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可能源于过往的器官和身体先天不良,也有可能来自与这些身体缺陷完全无关的情况—有可能是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培育儿童,也有可能是生长在缺乏关爱、教养严厉的家庭环境所致。在这类情况下,儿童的生活会相当悲惨,因此他会武装出带有敌意的态度来面对周遭的环境。而因为身体缺陷所产生的心理缺陷,其影响就算不是完全相同,也是大同小异。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摘自:《阿德勒正向教养心理学【给孩子勇气的成长之书】》小树文化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