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管鲍之交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64
【字号】    
   标签: tags: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的君王是齐襄公,起初,管仲侍奉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小白。当时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在国外,襄公死后,群臣决定迎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而公子小白也想返国就位,管仲怕小白先回国,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与鲍叔牙快马加鞭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让他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还囚在牢中的管仲。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来做宰相。后来管仲在齐国执政,使齐桓公称霸。

管仲后来回忆道:“我贫穷时,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总是多拿,鲍叔从不以为我贪,他知道我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有时不顺。我曾经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因为管仲不推荐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满,反而高兴,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就是用来形容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来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转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部属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
  •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件事情后,说︰“一件事情考虑两次就够了。”
  •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
  • “老马识途”比喻经历丰富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好。
  • 战国时代的韩非子认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适合当前的社会所需,否则会徒劳无功。
  • 从前在杞国有个人,成天担忧着天会下塌,地会崩裂。

  • 这是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阐述国君治理国政的道理。他认为国君治国应要符合时宜,明白世事在变,若一味沿袭旧法不知改革,那么就无法治国。后来这个典故就被浓缩成“刻舟求剑”这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 眼看秦国日益强大,而各路的反抗军却畏缩不前,楚国的大将项羽便决定再度发动攻击。他为了激励军队的士气,就想出了一个方法。
  • 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了。
  • 王羲之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躺在东床上,一边喝茶,一边想着蔡邕的书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