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自然人文旅记
“八寮古道”是昔日新竹关西八寮通往桃园龙潭的一条古道。关西,一个充满浓厚日本味的地名,令人好奇。关西,旧名“咸菜瓮”,又称“咸菜硼”,却是十分的乡土味。据说因为“咸菜硼”的日语发音kan sai ho与日语关西kan sai相近,大正九年(1920年)实施地方制度变革时,才命名为“关西庄”。“关西”地名从此沿用迄今。
(~续前篇) 莲华山三圣宫,主祀关圣帝君,创建于日据时代初期,是一间百年古庙,不过已无古庙的风貌。现在的外观是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整修过的。日据时代晚期,由于推行“皇民化运动”,三圣宫一度被废置,神像被迁往新埔街上的广和宫,直到台湾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信徒重修三圣宫,才又迎回关圣帝君。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竹县新埔镇旅游,面对陌生的地理、陌生的环境,事前做了不少功课。“新埔”,位于新竹东北部、凤山溪的中游的霄里溪流域,相对于较早开发下游地区而言,这里属于新开发的埔地,所以被称为“新埔”。新埔更早的旧名为“吧哩啯”,为平埔族语译,原意不详,是道卡斯(Taokas)平埔族竹堑社的领域。汉人开垦新埔,始于雍正三年(1725年),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
(~续前篇)第一次读到“骑龙古道”的资料时,就令人怦然心动。一条1.5公里长的古道,竟然就拥有三座糯米桥。此外,还有百年石阶、土地公庙、红砖古厝等古道遗迹,以及柳杉、溪流,外加萤火虫等自然美景,怎能不心动?
游完“茶亭古道”,我沿着“竹34”乡道继续前往“骑龙古道”。“竹34”乡道渐行渐深入山区,山路盘绕而上,山区的气氛愈浓,沿途不时可见油桐落花散落旁,形成的一道白雪残迹。公路沿线,绿树成荫,环境清幽。于是放慢车速,沿途浏览风光,因而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新竹县横山乡的“丰乡村”,昔称“大山背”,意思是指“大山的背后”,有偏僻的意思。这座“大山”,即是“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又名“大旗栋山”。“大山背”开垦的年代较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间,钟石妹等人才来此开垦,当时这里还是原住民的居住地,历经冲突,最后才成为汉人的聚落。
金面山位于桃园大溪镇的美华里,与台北三峡镇五寮里相毗邻。金面山,因山形像鸟嘴,又称“鸟嘴尖”,海拔667公尺,是大溪第一高山。金面山的山顶常有云烟缭绕,自古以来,“鸟嘴含烟”号为“大溪八景”之一。我来爬金面山,倒不为了“鸟嘴含烟”的美景,而是为了“金面山古道”而来
台北连日下雨,无处可游,便利用下午雨歇时候,搭捷运前往重庆南路逛书店,顺道一游二二八公园。前些日子读山友斌斌兄写的《二二八公园.铜马的秘密》一文后,便想来二二八公园看看这匹神秘的铜马。斌斌兄探讨铜马秘密,是一篇具有原创性、值得喝彩的一篇旅记。
最近几年,我曾多次造访大溪的中正公园。今年初,读到山友张三兄的旅记,才得知大溪中正公园曾是日据时代大溪神社的所在地;随后上网搜寻资料,获悉大溪镇公所有意将中正公园规划为“大溪历史公园”,正积极整理公园内的大溪神社遗迹。目前已重建了神社前的参拜道及石灯笼。今天来到石门水库附近探访古道,于是顺道绕往大溪,去寻访大溪神社的遗迹。
今天探访龙潭的小粗坑古道,本只是为古道而来,却欣遇油桐花开,古道如雪,景色如画。
联络台北、宜兰的北宜高速公路,原本预定在去年(2005年)底通车,结果政府的政策跳票,让人空欢喜一场。转眼又过了几个月,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通车?我喜欢宜兰,所以一直很期待北宜高速公路早日通车。北宜高速公路完工之后,台北、礁溪之间的车程只需50分钟而已,对旅人来说,真是一大福音。
今天走访万里鹿堀坪越岭古道,回程走北28公路返回台北,时间还充裕,于是在公路约13.6公里处,右转瑞泉产业道路,前往一探瑞泉古道前段路程。
阳明山国家公园的后山,富士坪至鹿堀坪一带的草原风光,是我心目中台北近郊最迷人的一块山林区域。这个区域里,几条古道纵横交错,风光明媚,宛如桃花源。非假日行走于这片山区时,几乎遇不到任何人,宛如进入无人之境。
今天来台北县三芝乡走访二坪顶古道,途中发现古道可通往石门乡的“尖山湖纪念碑”,不过越岭路途遥远,最后还是决定中途折返,回程时再开车前往尖山湖步道的登山口。若走二坪顶越岭古道,可能要多花上2小时的时间,而走“尖山湖步道”,只须15分钟就可抵达尖山湖纪念碑。
二坪顶古道位于三芝乡,为北海岸五大采笋道之一,山界林宗圣前辈称这条古道为“为昔时岳界二坪顶山纵走竹子山的一条秘径”。我在网路上几乎找不到关于这条古道的记录,今年(2006年)初,山友萧郎走这条古道,表示路况极佳,便令人心情跃跃欲试。
连日阴雨绵绵,今天难得由雨转阴,于是下午出门,爬附近的南港山。我爬南港山,一向都走棱线步道,沿途可以远眺台北盆地的美景,今天则换换口味,改走“后山腰步道”。
前些日子山友向我问起深坑乡的“尾寮古道”,我一时感到困惑,后来查资料,才发现我曾走过这条古道。当时深坑乡公所正在施工,尚未正式命名;后来,乡公所将步道命名为“四龙步道”。乡公所只是整修古道的其中一段而已。
今天终于探访了向往已久的“淡基横断古道”东段行程。“淡基横断古道”,东起基隆,西至淡水,辟建于光绪十八年 (1892年),三年后,清廷割让台湾,因此这条道路可说是“清末最后一条官道”或“清末最后一条军道”。
四兽山(虎、豹、狮、象),是台北东区著名的郊山,其中的虎山、象山都有完善的步道系统,豹山、狮山只是小山头而已。在豹山、狮山之间,有一条豹山溪步道,位置较隐密,虽是一条冷门路线,但却可就近观察四兽山的岩壁地质,加上豹山溪整治工程完成后,铺设了新的栈道,景观有所改善。因此,山友爬拇指山或南港山时,不妨也可以考虑走豹山溪步道上山。
南港山的攀岩路线究竟有几条呢?我以前认为有三条,曾分别命名为“大崖壁”、“中崖壁”、“小崖壁”。后来山友告诉我,还有第四条,就在南港山万寿园附近,另外也有山友说,万寿园附近还有另一条攀岩路线。但我总共只发现四条攀岩路线而已。
月眉古道是大溪老街与月眉地区之间联络往来的道路。古道的入口在和平老街38与40号之间的巷口,巷口上方有一横额,写着“月眉通路”。这条古道约有140年历史。
大溪地区拥有十几条历史古道,其中,占位于和平老街底的“石板古道”,是最容易亲近的一条古道,它也是最短的一条古道,全长只有几十公尺而已。虽然简短,却依然维持着昔日的旧貌,古道以石板铺成,所以被称为“石板古道”。古道的石材取之于大汉溪。
我每次前往桃园大溪,一定都会经过“蟠龙崎古道”的登山口。登山口就位于武岭桥前,车流喧嚣往来的台三线公路旁。这个路段位于公路下坡弯处,车道窄,路边画红线,无法停车,所以我每次都只是过而不入。
今天出游,爬住家附近的南港山而已。我已有一阵子未爬南港山大崖壁了,趁着今日天气放晴,决定上南港山攀大峭壁,去练练胆识。
新春期间,各大风景区都人满为患,景点愈出名,塞车愈严重,不如在家附近爬山,可省时省力。今天趁着风和日丽,前往住家附近的虎山棱线步道。这条步道是南港山、四兽山一带的所有步道当中,离家最近、最容易亲近的登山步道。
我第一次来内湾。还没来内湾之前,我对内湾已有所谓的“刻板印象”。内湾是热门的景点,我在网路上已浏览过不少内湾照片。有人说:“内湾是另一个九份。”这句话足以形容内湾这几年来的窜红程度。另外也常听人说:“千万不要假日去内湾。”这句话我倒是不陌生,我也向别人说:“千万不要假日去九份。”
“南坪古道”位于新竹内湾,是内湾南坪与尖石乡义兴村马胎部落之间往来的旧路。竹59乡道完工后,马胎对外交通获得改善,古道于是荒废。内湾观光兴起之后,古道的前段(内湾段)经过整建,铺上木板栈道,通往油罗溪支流上游的“情人谷”,成为一条赏萤步道。
炮子崙位于深坑乡,我曾走访过附近的炮子崙瀑布、茶山古道等景点。自从信义快速道路通车后,前往深坑,路程不过15分钟而已。深坑,就成了我“近”离尘嚣的理想寻幽地点。
牡丹古道位于台北县双溪乡,并不是一条大众熟悉的登山路线,我在网路上仅搜寻到两篇登山记录而已,分别是山友萧郎及mori所写的。两人恰好都在2005年8月走过这条古道,只相隔一星期。两人的记录让我放心不少。自然旅行家刘克襄先生于三、四年前探查这条古道时,曾遇路径被土石流冲毁,后来才勉强找到出路。萧郎、mori近期的记录,都未提及任何险恶的地形,显然古道已恢复畅通...
共有约 684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三中全会前夕,中共出台了首部针对农村地区管理的组织法,并将于明年夏季开始实施。分析认为,中共要通过强化对乡村土地等的控制,牢牢控制农村的所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