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趣聞】大衛的自畫像──「讓它消失在陰影中」

作者:周道
Langlois Jerome Martin畫的大衛肖像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96
【字號】    
   標籤: tags: , ,

沒人比畫家本人更能畫好自己的自畫像。

賈克‧路易‧大衛是法國新古典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也是最受拿破崙一世欣賞和重用的御用畫家。他不僅擅長大幅歷史畫,他繪製的人物肖像尤其出類拔萃,對於人物的特徵和神韻都能精準掌握。

眾所週知,藝術家們喜歡「表現自己」,大衛也不例外;他為自己繪製了好幾張自畫像。然而,與一般的畫家明朗清晰的自畫像不同的是,大衛的自畫像總是讓自己臉部的一部分湮沒在陰影裡。

為什麼呢?

細心的觀眾發現,每一次大衛畫自己的正面肖像時,都喜歡採用左方的光源,因而使自己的右邊臉頰處於陰暗中。由於畫家是對著鏡子作自畫像的,畫出的是自己的反射影像,因此大衛等於是有意地把左邊臉頰掩飾起來,甚至有時乾脆只畫半側面!

大衛自畫像,1794年作。(公有領域)
大衛畫像(只畫側臉)。(公有領域)

他究竟在隱藏什麼呢?

根據畫家的傳記,原來大衛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在一次劍擊練習中傷及嘴部,之後傷口囊腫惡化持續多年,導致他左臉頰逐漸變形。如同年輕時被打斷鼻樑的米開朗基羅一樣,天性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對自己容貌的缺陷總是感到遺憾的。特別新古典主義藝術家主張藝術應該「修正自然中的缺陷」,因此經驗豐富,技術熟練如的大衛者,便運用光影效果解決了自畫像上的缺陷問題,即能保持特徵又把容貌缺陷減到最低。

大衛自畫像,1791年。(公有領域)

那麼大衛真實的面貌是什麼樣的呢?與大衛同時代的一些藝術家為他留下了不少肖像作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屬弗朗索瓦‧呂德(François Rude)的一件雕刻。他真實地刻畫出一張失去對稱的臉龐,嘴角明顯高地不同,歪向一邊,乍看還有些嚇人。

弗朗索瓦‧呂德對大衛的雕刻。(公有領域)
Langlois Jerome Martin畫的大衛肖像。(公有領域)

浪漫派的代表畫家德.拉誇曾經說:「大衛樹立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組合: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而為一。」 然而我們必須說,當他畫自己的時候,大衛還是傾向於理想主義的,與其說畫家自戀,不如說是畫家追求美感的本能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英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今天說,科學檢驗證實,一名富裕資助者捐贈給英國國家信託的畫作,是荷蘭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的自畫像,價值5000萬美元。
  • [法]雅克―路易‧大衛《蘇格拉底之死》,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哲學,呼喚復興古典時代的莊嚴、道德與理想。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作為畫界的代表,其繪製於1787年的《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以堅忍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新古典主義宣言。英國著名出版家博伊德爾(John Boydell)在給同時代畫家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信中,曾盛讚這幅畫作是自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和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之後最偉大的作品。
  • 按語:意大利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發源地,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作為文學界的先驅,擁有「文壇三傑」之美譽;到了16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三位巨匠則寫下了西方藝術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並稱「畫壇三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藝術史家大衛‧羅桑(David Rosand)教授,生前曾受大紀元記者之邀講述三大師創作精髓,配合以代表作的賞析。今就存世錄音資料編譯為四講,和讀者分享。標題均為記者所加。
  • (大紀元李珊、鄭浩橙縣報導)第16屆新港海灘電影節週二 (4月28日) 晚主辦了獲獎紀錄片「活摘」的美西首映式,該影片又名「大衛戰紅魔」。影片播放後,觀眾們向導演提問,並表示希望提供援助,使更多世人認識到中共活摘器官的罪行。
  • 「我畫了一張自畫像給住在尼加拉瓜的弟弟,因為沒見過面,希望他能多多認識我」。家住員林的曼曼今年國小畢業,因為媽媽謝宜純透過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來自尼加拉瓜計畫區的小男孩「烏爾塔多」,透過媽媽的鼓勵,第一次寫信給烏爾塔多,希望將來能又更多如同家人般的互動。
  • 本文作者卡拉‧萊桑德拉‧羅絲(Kara Lysandra Ross)為「藝術復興中心」的運營總監,也是一位19世紀歐洲繪畫史專家。在本文中,她以布格羅的兩幅聖母像為例,通過對比,展現了其對人體姿態和表情處理的豐富多變,及其表現視覺美感、真實感與微妙主題的深厚功力。值布格羅逝世110週年(8月19日)之際,大紀元得到授權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分享此文,在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同時,也希冀著更多的讀者做出發現:從古希臘、文藝復興至學院派這些帶來正向思維的美好藝術,才是人類應該回歸的藝術之路。
  •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在與癌症搏鬥18個月後,週日去世。臉書上有很多悼念的留言,其中包括一條來自加拿大著名影星兼導演Michael Mahone的留言,裡面上傳了一張鮑伊樂隊鼓手的照片,裡面的鼓上有耀眼的「真善忍」三個字,並講述了鮑伊和這三個字背後的故事。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