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張鵬翮一介不取

作者:陸真

張鵬翮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崇高志向,成為一代廉臣。(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任官數十載一直公正節儉的人,康熙皇帝稱讚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張鵬翮(讀何)。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四川遂寧人,自幼聰穎過人,並且懷有崇高的志向。一次他讀《陸宣公奏議》,慨然歎曰:「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他們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他決心向歷史上的廉臣學習,注重名節,為國家建功立業。康熙九年(1670),張鵬翮中進士,選為庶起士,時年21歲。

張鵬翮步入仕途後,在康熙、雍正兩朝,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江南江西總督、吏部尚書、河道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他不論在朝堂做官,還是在地方任職,都做到了為官清廉。他從不受屬官一錢,從不取民間一物。在當時社會,一些重要的職位往往被視為可以撈錢的「肥缺」,而那些貪圖個人利益者往往把目光放在肥缺上。張鵬翮一生之中,曾在三個重要的肥缺上任職,然而他卻真正做到了「一介不取(一個小錢也不要)」。

清朝初年,科場考試沿襲明代惡習,營私舞弊現象相當嚴重。作為負責一省學校科舉事務的學政之職,則被人們視為肥缺。清初的一些科場案,往往與學政受賄是分不開的。康熙皇帝深知科場中的陋習,決定剎此歪風。考慮到江南問題最為嚴重,只有「擇第一清官,以司學政」,於是將任兵部尚書的張鵬翮「不拘常格」派往江南任學政。張鵬翮在學政任上鐵面無私,「信正直行,矢慎矢公,終其任,無一幸進者。」有些紈絝子弟拿著京師權貴們寫的推薦函,想拜見張鵬翮走後門,但懾於他的正氣,終「躑躅逡巡,不投而去」。按照舊例凡呈學政報冊時,都必須交些「部科費」,即所謂手續費。但是張鵬翮做到了一文不取。他離任後,江南士子懷念他的亢直、廉潔,「每言及,欷虛流涕(每次談到他,都感動得流淚,泣不成聲)」。

河道官,也歷來被視為撈錢的肥缺。清代每年用於河工的款項極大,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在於一些河道官偷工減料,剋扣公款中飽私囊,以至河工屢修屢壞。張鵬翮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四十七年(1708)任河道總督。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對黃、淮、運河的綜合治理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讚揚。在此過程中,他對治河經費一再精打細算,努力為國家節約開支。幾年中,他組織的幾項工程耗資數百萬,而他卻從「不以一錢利己,故其下屬吏員,亦感激輸忱,樂為之用。」由於張鵬翮以身作則,因此屬員也都能廉潔奉公,終於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當時有人稱讚說:「昔之帑,肥於人;今之帑,肥於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張鵬翮以政績顯著,情操嚴謹,被任為吏部尚書。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均歸吏部負責。吏部尚書一職可謂大肥缺,然而張鵬翮卻不以此為謀求私利的資本。他為了對付有人來說情、請托,特意在府邸的廳堂上,樹了一尊關帝塑像,當有人來請托時,他便指指關帝塑像,使來人望而生畏。他利用人們敬畏神靈的心理,藉以打消登門的請托者的邪念妄想,取得了明顯效果。這種做法,實在是絕妙高招!

正是:人在做,神在看,正大光明是好漢,歪門邪道快消散!

【附言】
在社會上,清官與貪官所處的環境往往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他們對各自的要求不同,結果也就大不一樣。除了一些公開貪贓枉法的官吏外,大多數貪官總會找些藉口以掩飾自己的不廉潔行為。而清官則相反,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嚴於律己。張鵬翮為官幾十載,一直是公正節儉,不妄取一文,因而受到百姓和皇帝的讚賞。

張鵬翮的所作所為,明白無誤地告訴了後世為官者,這就叫做「身處膏腴不自肥」,康熙皇帝曾讚賞說:「從前做清官者宋文清一人,近日張某堪與匹。」正是因為張鵬翮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廉潔品格,康熙皇帝才把他放到最重要的「肥缺」任上。張鵬翮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崇高志向,成為一代廉臣。

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原本清廉的官員,最後禁不住財物的巨大誘惑,由廉潔逐漸蛻變成貪婪。最初他們或許只是小打小鬧,嘗到甜頭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後愈陷愈深難以自拔,很多的官吏都毀於最初的「一念之貪」。「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是廉者之上等。他們永遠不會滑入貪欲泥淖;「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是廉者之中等。一般來說,也不會深陷貪念;而「畏法律保祿位者」是廉者之下等。這類人,只要稍有不慎,就會逾越鴻溝,對這類廉者而言,這道鴻溝不寬,僅一步之遙而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以來,喜歡珠寶的人趨之若騖,用以炫耀他們的富有。然而,歷史上卻偏偏有人不重視這些虛名,把錢用在貯藏糧榖上,從而致巨富。
  • 卜式給武帝上書一封,表示願意拿出全部家產的一半,支援對匈奴的戰爭。百姓自動表示要出錢支援國家的戰爭,這事還不多見。漢武帝覺得很蹊蹺,便派使者到卜式家中了解情況。
  • 韓延徽走的時候,太祖像失魂落魄了似的,連作夢都夢見韓延徽,所以韓延徽的歸來,使他非常興奮。他還賜給韓延徽一個名子叫匣列,在契丹語中,是歸來的意思。還封他為魯國公。太祖把他視為佐命的功臣。他助遼農墾,惠民播益,當時的百姓,都很感戴他!
  • 由於金世宗治世有方,使得金朝社會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歷史上有人把他稱為「小堯舜」。
  • 在隋末的農民大起義中,許多英雄好漢,也紛紛起兵。反隋中有一個人姓薛名粹,是隋朝的介州(今地不詳)刺史,太子少傅薛善的兒子,也隨著隋朝的漢王楊諒,起兵造反,但不幸兵敗被殺。薛粹還有個小兒子,也在當殺之列,但因年紀太小,被免死,送到辰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南),罰作官奴。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薛大鼎。薛大鼎長大了,乘戰亂從嶺南逃回家鄉蒲州汾陽(在今山西省靜樂縣西)。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有時也自稱東坡居士。他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父母官」。為官期間,他總想造福於民,蘇堤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個傑作。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