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請命且以德立信 鄧訓積福蔭及後代

文/許茹
「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示意圖。圖為晚霞下的雷峰塔。(Yinweichen/維基百科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63
【字號】    
   標籤: tags: , ,

鄧訓是東漢光武帝第一功臣、大司徒鄧禹的第六個兒子,生於公元39年。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因為不喜歡文學,所以常常被父親責怪。

漢明帝即位後,最初任命鄧訓為郎中,其地位僅次於尚書。由於其樂善好施、禮賢下士,許多士大夫歸附在他的門下。

漢章帝時期,鄧訓被任命為謁者,監理從都慮直到羊腸倉間的漕運。此前十多年,太原地方官員已經驅使百姓疏通該區域的河道,但一直都沒有完成,這是因為漕運要經過389個險要的地方。在此期間,被淹死的人不計其數。

鄧訓接受任命後,進行了認真的考察測算,認為工程難以成功,就建議漢章帝停止這一工程,而改用驢車運輸貨物。這樣不僅每年節省數以億萬計的費用,而且挽救了幾千人的性命。這就是唐朝《冥報記》中所言的「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的由來。

漢章帝時期,鄧訓被任命為謁者,監理從都慮直到羊腸倉間的漕運。圖為清乾隆年間繪製的《潞河督運圖》(局部)。(公有領域)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興想滅掉北方少數民族烏桓,烏桓單于遂心生怨恨,意圖謀反。章帝下詔令鄧訓統率黎陽營的士兵屯守在狐奴,以防其變。鄧訓上任後,採取了安撫接納邊境地區百姓的措施,從而使狐奴成為幽州地區百姓競相投奔的地方。

三年後,鄧訓被提升為護烏桓校尉,黎陽營的老部下都心甘情願地追隨其遷徙到邊疆。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早就聽聞鄧訓的威望恩德,因此在其任期內,都不敢南下侵擾。

章和二年,漢朝護羌校尉張紆誘殺羌族部落「燒當羌」首領迷吾等人,招致諸羌部落大怒,擬發兵報復。朝廷十分擔心邊疆再起戰火,遂任命鄧訓取代張紆為護羌校尉。對於漢朝的態度,諸羌部落更加憤怒,遂相互消除仇怨締結婚姻,加強聯盟,最終集合了四萬多人,前去攻打鄧訓。

當時迷吾的兒子迷唐先與武威羌合兵共一萬多騎,來到塞下。他們並不敢攻打鄧訓,而是想先以武力脅迫月氏胡人,助己攻打漢朝。彼時,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內,能作戰的有兩三千騎兵,因為驍勇善戰,所以每次與羌人交戰,都能以少勝多。雖然他們首鼠兩端,與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同時保持聯繫,但漢朝仍時常收留他們,並為漢朝所用。

朝廷十分擔心邊疆再起戰火,遂任命鄧訓取代張紆為護羌校尉。(公有領域)

對於羌人與胡人的戰鬥,很多人都認為對漢朝有利。鄧訓卻不這樣認為。他指出:「張紆因為失信於羌族,導致羌族大動。我們在此駐守的兵力不足兩萬,加上運送軍需糧草的費用,朝廷將要耗費大量錢財,而涼州的官吏百姓已然是命懸一線。」他認為此前胡人各部落不滿意的原因,在於漢朝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恩惠、缺乏足夠的信譽。因此現在在他們處境危急之時,應該「用恩德來安撫他們,可能會起到作用」。

於是鄧訓下令打開城門,讓所有胡人的妻子兒女進城。因為這樣的善舉,湟中的胡人都說:「漢家常想讓我們相互爭鬥,現在鄧使君用恩德信譽來對待我們,開門接納我們的妻子兒女,我們才能夠與父母團聚。」這也使得胡人倒向漢朝,皆願聽命於鄧訓。於是鄧訓從胡人中選拔出數百個勇敢的少年,作為自己的隨從。

當時的胡人以病死為羞恥。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選擇用刀自殺。鄧訓聽說後,就派人將病重的胡人綁起來,不但不給他刀子,還派醫生醫治他們。這樣很多胡人都被治好了,大人小孩無不感激涕零。

後來,在鄧訓調集兵力對迷唐發起攻擊時,胡人都爭相效力,打敗了羌兵。

清 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戒飭宗族〉,描繪東漢和帝和熹鄧皇后事蹟。(公有領域)
清 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戒飭宗族〉,描繪鄧訓的女兒、東漢和帝皇后——和熹鄧皇后的事蹟。(公有領域)

永元四年冬,鄧訓病死在任上,時年五十三歲。愛戴他的胡人,每天來哭泣弔喪的有幾千人。按照胡人的習俗,父母去世了,子女們以悲傷哭泣為羞恥,只能騎著馬高聲呼號。然而,在鄧訓去世後,所有胡人都大聲哭喊,甚至有人還用刀子割自己,並說:「鄧使君已死,我們也追隨而去吧。」

而在鄧訓任烏桓校尉時屬下的官民,聽聞噩耗後,也奔走弔喪,以至於城中人都走空了。鄧訓得民心如此,蒼天可作見證。

在外樂善好施、體恤下士、以德立信的鄧訓,對子女的教育也很嚴格。其一生所積的福德也蔭及後代。整個鄧氏家族多人都身居要職、地位顯赫,但卻沒有外戚跋扈的惡行。其女兒鄧綏德才兼備、智慧超群,被選為皇后,在漢和帝去世後,輔佐過兩朝幼主;其兒子鄧騭位極人臣,在朝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在家恭順節儉、孝感動天。

明朝初年,護羌校尉所在地西寧開始有了城隍廟,鄧訓被奉為主持正義、懲惡揚善、護佑平安城隍爺,可見他在當地民眾中的威望。

參考資料:《後漢書‧鄧寇列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提出系統的靈魂學說,物理學家德莫克利特也認為靈魂與太陽和月亮一樣是原子構成的。東方佛家學說更是認為生命有六道輪迴、人類的靈魂是不死的。
  • 馬森是明朝嘉靖、隆慶時期著名的賢臣。他的父親叫馬俊,四十多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因此全家人將其視作珍寶,格外疼愛。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