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災難後藝術重建的葡萄牙畫家:卡瓦略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卡瓦略作品《皇家婚禮寓言》局部。在折紙上用深褐色墨水勾勒出水墨畫風格。葡萄牙里斯本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提供。(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葡萄牙藝術家佩德羅‧亞歷山德里諾‧德‧卡瓦略(Pedro Alexandrino de Carvalho)(1729年–1810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也擅長繪製草圖。他的畫作展示了葡萄牙在歷經1755年大地震災害後,他如何參與葡萄牙重建藝術遺產。

葡萄牙藝術家佩德羅‧亞歷山德里諾‧德‧卡瓦略(Pedro Alexandrino de Carvalho)。(公有領域)

重建藝術景觀

1755年11月1日諸聖節當天,距葡萄牙海岸約120英里外海,發生芮氏規模8.5級大地震,強震幾乎摧毀整個里斯本和周邊地區。超過90%的建築物倒塌、祝融肆虐,還有接踵而來的海嘯。

地震不但摧毀了公共建築、紀念碑、教堂和宮殿,也破壞了位於里斯本的主教座堂、宗座聖殿和許多重要教堂。里斯本幾乎必須全部重建,刻不容緩。

大地震後,卡瓦略算是里斯本最多產的畫家。他在宮殿、教堂和學校等新建物中完成許多畫作協助重建。他也完成許多壁畫協助再造葡萄牙首都。

卡瓦略勤奮工作、技藝超群且精力充沛。他繪製了許多祭壇畫和教堂天花板壁畫,從他的草圖就能看出許多細節,展現了畫家獨特的風格。

表現力豐富的畫作

卡瓦略的素描簡單而富表現力,充滿戲劇張力的風格,在視覺上尤其引人注意,比起同時代其他畫家更與眾不同,卡瓦略的草圖非常簡單一致,富含細節、準確性和生命力。

卡瓦略作品《皇家婚禮寓言》。在折紙上用深褐色墨水勾勒出水墨畫風格。葡萄牙里斯本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提供。(公有領域)

卡瓦略畫裡的人物充滿戲劇性,展現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敘述,很像一齣劇本,也正是這種說故事般的呈現方式令他的作品出類拔萃。此外,他輪廓分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力豐富,這在巴洛克晚期藝術風格上實屬罕見,也讓他與同時代的畫家大不相同。

這些特質再加上超凡的技術,大大提昇了他在職業生涯中的知名度,讓他獲得了許多藝術委託。

儘管卡瓦略遵循巴洛克後期的寓言人物和傳統主題創作,從他的水墨草圖仍看得出他的個人風格帶給人極大的視覺衝擊。例如,他著重人物角色戲劇化的姿態,提升了整體畫作的生命力,賦予作品一種宏偉的氣氛。

卡瓦略作品《皇家婚禮寓言》素描人物(局部)。葡萄牙里斯本古代藝術國家博物館提供。(公有領域)

卡瓦略用棕色墨水和印度黑墨勾勒輪廓。技巧是先用羽毛筆沾上棕色墨水畫出人物輪廓,然後運用不同稀釋程度的水墨上色,像是棕色深淺色調或印度黑墨的黑灰色調。這種水墨技法可以塑造出陰影、光線、立體感和清晰度。

卡瓦略的畫作主要是宗教和寓言相關,也有神話和政治的主題。他的作品包括:宗教場景的教堂天花板壁畫習作,例如,祭壇畫(神秘羔羊之愛)(the 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三王朝聖(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聖母無原罪寓言(the allegor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以及聖(母)凱瑟琳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等主題。

另外還有一些像智者的寓言人物,佩帶由拉斐斯公爵授予的葡萄牙皇家徽章;科學院圖書館天花板壁畫展示科學和美德的主題;以及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一世(D. Maria I)和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三世(D. Pedro III)的婚禮。此外,還有一些神話作品,例如《阿波羅與繆斯》(Apollo and the Muses)和《法厄同的墜落》(The Fall of Phaeton)等。

卡瓦略繪製草圖的目的至今仍鮮為人知。有人推測這些草圖是卡瓦略準備將構圖移轉至大型作品的前置作業,但其實他很少這麼做。也有人認為這是在完成大型作品後為保留作品集的一種方式。然而,比較可能的是他用草稿畫向委託創作的宗教組織或兄弟會成員展示作品的規劃,以便獲得同意。

葡萄牙畫家獨樹一格

這位巴洛克晚期畫家是葡萄牙著名畫家安德烈‧貢薩爾維斯(André Gonçalves)的弟子,裝飾藝術畫家若昂‧梅斯基塔(João Mesquita)的合作夥伴。卡瓦略在葡萄牙接受訓練,但在當時算是少數。卡瓦略夢想到意大利旅行,但從未實現。然而,他的創作仍以意大利為範本,推測受到雕塑啟發。

卡瓦略的油畫、蛋彩畫和壁畫,出現在許多葡萄牙的教堂和宮殿中,例如,本波斯塔(Bemposta)、洛雷托(Loreto)、馬爾蒂雷斯(Mártires)、默塞斯(Mercês)、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桑托斯雷斯(Santos Reis)(Campo Grande)等教堂,以及里斯本最古老的主教座堂(the Sé)。卡瓦略也藉由繪製里斯本的紀念碑,為首都藝術和建築遺產做出貢獻。

卡瓦略以「祭壇聖幛」(又名聖屏風,altar screens)聞名,這是一種裝飾華麗的屏風,分隔教堂的中殿( nave)與聖壇( chancel)。卡瓦略設計聖幛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更像是一種編織物,不像其他聖幛都是由木頭製成的。他的祭壇聖幛可以像劇場帷幕一樣移動,以利祈禱儀式中展示雕塑或聖物。這種展示宗教藝術作品的方式,為葡萄牙祭壇帶來了劇場活力。

藝術遺產

卡瓦略充滿生命力與表現力的作品,以及對下一代藝術家的培育,給後世留下了重要遺產。整個19世紀,他在里斯本多個優秀學院任教,他的作品受到里斯本美術學院公開的讚揚。

歷史學家指出,「他對1755年大地震後,重建教堂的裝飾藝術做出了偉大貢獻,可視為葡萄牙最後一位傑出的巴洛克畫家」。

卡瓦略的作品所展現的自由、獨特的風格、生命力及構圖,使他有別於同時代的藝術家而獨樹一幟。

原文:Carvalho the Draftsman: Studies Celebrating Art Reborn After Major Disast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有刪改)

作者簡介:

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