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二 )

焦德海﹙1878—1935﹚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特色介紹︰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加上他的活路寬、見識廣、根底深,為當時的「相聲八德」之一。﹙民國初年,多名京、津兩地名字帶有『德』字的相聲從業人員,因其藝事傑出,被稱為『相聲八德』,計有李德錫、焦德海、張德泉、裕德隆、周德山、馬德彔、劉德智、李德祥等八人。﹚

*藝事一二︰
他善於改舊創新,加工整理了許多傳統段子,代表作極多,當時的觀眾這樣評論︰「焦德海的相聲俗不傷雅,沒有粗蠢難聽刺耳的言詞。同樣的語言,別人說來沒什麼稀奇,也並不滑稽,只要經過他的嘴一說,由於聲調的感應、表情的逼真,雖是不稀奇的話,卻也變成了生動的語言,令人捧腹大笑。」

他與李德錫搭檔演出數年,互相切磋,藝術各有千秋,並肩蜚聲曲壇。後又與劉德智搭檔,觀眾戲稱之為「焦溜」。他們用自嘲、裝憨的手法表演《墳頭子》,把知錯不改、自以為是、堅持謬誤、文過飾非的人摹擬的入木三分,諷刺的淋漓盡致。

《墳頭子》相聲裡的“我”,為了炫耀自己家裡有墳地,清明節祭奠父親亡靈,到了墳地,卻找不到父親的墳頭。只好找個大墳頭,編出種種理由,硬說墳裡埋的就是他的父親。最後看墳的一語道破︰「您別套近乎啦!告訴你,這是我們家的駱駝,去年死啦,埋在這兒啦!」

他表演的《老老年》,開頭就說︰「乾隆年、乾隆年,遍地都是銀子錢。乾隆年,笑呵呵,一個制錢兩餑餑。」反映了八旗子弟對所謂太平盛世的眷戀情緒。其實,當時國勢日危,生活貧困,追戀往昔與現實情況對比鮮明,蘊含著深沉的諷刺意味。

*聲譽至此︰
據《天橋一覽》介紹︰「焦德海獻藝時,以一人充傻子,一人耍機伶;傻子謂之『捧哏』,稱『上手』,機伶者謂之『逗哏』,稱『下手』。凡老前輩皆去上手,吃虧者憨態可掬,一步一緊,發人大笑。」

焦德海還經常走堂會,擴大了相聲市場。至清末至抗戰前,在京、津一帶享有盛譽,被列為民國「天橋八大怪」之一。他的弟子有包含張壽臣、續德貴、李壽增…等十五人,逝世後,輓辭中有人寫一首三句半︰
「聲譽至此日西斜,藝人班中優名列。妻子師徒難見面,永別。」

焦德海是一位極為優秀的相聲大師,對徒弟訓練紮實,培育人才的功底極深,雖然為師時期嚴厲、傳統,但直至徒兒表演、出師後,焦德海仍在關懷、惦念,並且力所能及的提攜。﹙下篇談他的徒兒張壽臣,談完再述說這從訓練張壽臣到出師,焦德海鉅細靡遺的訓練過程,及對張壽臣傳藝授業的影響。﹚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