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开卷有益

李德民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成语“开卷有益”来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7年在位,原名匡义,后改为光义气,宋太组赵匡胤的弟弟)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始编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7年),成于八年(公元985年)。由于在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此书共一千卷,分五十五 门。该书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一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都是现在不传之书。因太宗按日阅览,遂更名为《太平御览》,简称《御 览》。

  宋太宗对此书的编辑极为重视,每天都亲自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
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既要处理国事,又要读这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劝他少看些,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识渊博,处理国事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也纷纷仿效太宗,勤奋读书。所以当时读书风气盛行,连平常不怎么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后来,“开卷有益”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卢生邯郸(1)逆旅(2)遇道者吕翁,……时(3)主人蒸黄粱(4),生(5)梦人枕中,……生举进士,累官(6)至节度使(7),为相(8)十年……。及(9)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10)其梦寐(11)耶?”后人由此引申出“黄粱一梦”。(唐•沈既济《枕中记》)
  • 成语故事破镜重圆不仅讲述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更反映出古人成人之美的美德。
  • 秦之围邯郸,赵使(1)平原君(2)求救,合从(3)于楚(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胜,则善矣。文 不能取胜,则歃血(7)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8),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 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是修炼文化,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修炼。成语“叱石成羊”来源于一个道家修炼故事。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已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了,它出自西汉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声名响誉天下。
  • “一诺千金”出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故事说的是:
  • 楚人有涉江(1)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5)乎?以此故法(6)为(7)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成语“潘文乐旨”出自《晋书•乐广传》。说的是西晋年间,有一位名士叫乐广,他善于谈论,却不擅长写作。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却不知该如何把辞呈写得合情合理,让皇上读了后能批准他的请辞。
  • 战国时代,各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王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