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 原始相聲風貌》﹙上﹚

建立行業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一、 演進舉例
以下紀錄的是湯金澄生前演出的惟一一段實況錄音內容︰

「口技啊,就是說、學、逗、唱。學的部份多,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河裡鳧的,草棵裡蹦的,做買賣的吆喝,都能學。北京清早起來,賣活鯉魚,嗓子得好。﹙學喊『活鯉魚咧!』﹚聽著那麼舒服、好聽,空氣也好。」

「賣耗子藥﹙老鼠藥﹚的可不行,多好的空氣也蹦躂不起來,﹙學喊『耗子藥!』﹚全這路嗓。演口技,光這嗓不行,得有“青衣”嗓。比如唱︰『蘇三離了桐城縣,將身來到大街前…』,聽著好聽。賣耗子藥用這嗓音不行﹙學“青衣”嗓︰『耗子藥,耗子藥哇…』﹚,挺好的聲音全讓它給糟蹋了。」

「演口技可以學出風琴聲來,﹙學風琴聲﹚這就是青衣嗓,『咿…啊…再加個嗚…就成了風琴聲啦!在舞臺上這麼唱可不行,﹙學風琴聲唱︰『蘇三離了桐城縣,嗯哼…』﹚﹙笑聲﹚…」

「鋼琴,就是風琴聲兌點佐料,跟吃東西一樣,擱鹽準鹹、擱糖準甜、擱醋準酸、擱蓁椒準辣、擱黃連準苦、擱衛生球﹙樟腦丸﹚,準不是滋味﹙笑聲﹚…」

「舌頭一使勁,就能出鋼音,﹙學唱鋼琴聲︰『哆蕊咪發唆啦西哆;哆……﹚﹙學蟋蟀叫﹚』,怎麼回事啊,鋼琴裡有隻蛐蛐?…﹙笑聲﹚…是用嘴學的,嘴裡沒東西。真蛐蛐叫是叫,擱我嘴裡都不叫了,因為這裡熱,牠生活不習慣。」

「不能學什麼就往嘴裡擱什麼;學蛐蛐,擱蛐蛐;學油葫蘆,擱油葫蘆;要是學屎克螂﹙糞金龜﹚呢?我也太不講衛生了。這是怎麼學的呢?是嘴唇吹哨,舌頭打嘟嚕﹙學吹哨、打嘟嚕﹚,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蛐蛐。這個蛐蛐個兒還不小,一頓能吃四個饅頭。﹙笑聲﹚…全讓我吃啦!…」

「您要逗蛐蛐,不用到處找蛐蛐,把我找去就行啦!多大的蛐蛐我都敢跟牠咬哇!可就不能擱罐裡頭,也沒那麼大個兒的蛐蛐罐。…學一大一小咬架,先學小的﹙學小蟋蟀叫聲﹚…,再學大的﹙學大蟋蟀叫聲,突然改為『哦噢』…﹚,讓雞給吃了一個。﹙笑聲﹚…」

「媽媽哄小孩,撒尿也吹哨。﹙學︰『撒尿啊』吹哨…﹚七八歲的小孩都抖空竹﹙扯鈴﹚,空竹放在地下,往軸上繞線繩,一繞、兩繞、三繞、四繞、五繞…得,別抖啦,線都繞亂啦,﹙學抖空竹聲,扔起再抖,『噢兒』…扔貓身上啦!﹙笑聲﹚…學貓叫、狼貓叫、老貓叫。學鴨子叫,學活鴨叫,烤鴨子我不會學,﹙笑聲﹚…沒聽說,全聚德門口,烤鴨子直叫︰『熟啦!快吃啊,不吃我要飛啦!』﹙笑聲﹚…」

這已不是單純的口技「象聲」,而是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乃至對口相聲、“群活”綜合為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這就是從“象聲”到“相聲”的發展歷程。

二、 建立行業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參軍戲」是好笑的,是詼諧的,是幽默的,又是講道理跟時事的,這與古代「俳優」的作用與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參軍戲」演出的地點如果不在宮廷,就是在帥府,藝人們往往要當著帝王跟達官貴人的面前演出;而「參軍戲」內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劇的外衣,用笑話的面貌出現的話,免不了會給自身帶來禍殃。
  • 不少學者早就注意到「參軍戲」與相聲之間的淵源關係,認為相聲是由古代的「參軍戲」發展、衍伸、變化而來的,因此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喜劇風格的「中國諷刺文學」。很多學者贊同從表演形式跟內容來看,古代的「參軍戲」跟現代雜耍類的相聲,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絕不是在「參軍戲」跟相聲之間劃等號。
  •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 「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