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 相聲撂地開場劇》﹙上﹚

各式說法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有時是一個人說,另外的人跟著起哄;有時是對口相聲,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唱。
例如︰
「乙︰這回啊,我說一段…
甲︰﹙唱﹚哦…哦…開書咧,﹙音﹚匡另歹另匡一個另匡…。
乙︰這位唱上啦!
甲︰﹙唱﹚說了一回,唱了一回,演了一回,我沒準說哪回…。
乙︰沒準譜兒。
甲︰我就說這回。
乙︰說吧!
甲︰﹙唱﹚閒來沒事出趟城西,見嘓嘓、蛐蛐在那兒吹牛皮。蛐蛐說︰『我吃了六棵大柳樹。』嘓嘓說︰『我吞了八條大叫驢。』他們倆正在說大話,由西南來了一隻大公雞。這隻公雞可真愣,嘴一嘬把嘓嘓吞在肚子裡,蛐蛐一見生了氣,罵一聲︰『無情無義的大公雞,四兩棉花訪一訪﹙紡一紡﹚,姓蛐的不是好惹的!』蛐蛐愈說愈惱愈有氣,摩磨牙,捋捋鬚,『本兒巴姑嘰』…也餵了大公雞。
乙︰﹙不耐煩狀﹚走!
甲︰我一唱還不請上幾位來啦!…」

*有時學唱西河大鼓。
例如︰
甲︰「…﹙學三弦﹚嘟…愣咚,愣不愣咚崩。
﹙唱﹚列位明公,慢慢地聽,壓住鼓板,開了正風。
適方才表的那家何人等,
接回來再表表能征慣戰、慣戰能征、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東擋西殺、南北馳名的老勝英。
帶領著小兄弟遘奔花果山上,他一心大戰孫悟空。
大戰疆場三百回合,也沒有分出誰輸共誰贏。
猛聽得吧搭啦一聲響啊,跑出來一披戰馬似飛龍。
在馬上端坐著一員小將,英勇無敵甚威風,他就是銀槍小羅成。
你看他掄刀往上闖,一刀砍倒豹子頭林沖。
多虧了岳飛搬來了人馬,請來了他的師傅老濟公。
二武松端著機槍朝外打,一槍打死趙子龍。
眾明公要問這叫什麼段?連我這說書的摸也摸不清。…」

*有時是三、四個人一起唱「什不閑」︰
「福自天來喜沖沖,福緣善慶降玉瓶。福如東海長流水呀,恨福來遲身穿大紅啊!」

*有時甲、乙互猜謎語。
例如乙先說謎語︰「千里隨身不戀家,不貪酒飯不貪茶。水火刀槍全不怕,日落西山不見它。」
甲故意牽強附會,一再猜錯,最後乙宣佈謎底是“人影兒”!接著再猜另一個謎語。…

這種開場白式的對話,藝人稱之為“鋪網”,後來發展為「相聲」中的“墊話”。

*有時開場說五言詩、七言詩﹙定場詩﹚,要求詩句裡有笑料。
以雪景為例;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吟誦的<梁父吟>說的就是雪景︰
「一夜北風緊,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麟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但是相聲的詠雪詩跟這首詩不一樣,是“詠雪”而不“露雪”,詩句中一個“雪”字都沒有,結果您仔細一琢磨,哎,還就是下雪哪!我說說,您聽聽︰
「天上一陣黑咕咚,好比白麵往下扔,倒比綿花來的沖,如柳揚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墳頭倒比饅頭大,井口是個大窟窿。」

您聽,這不下雪嗎?!就是下雪哪!“黑狗身上白”黑狗身上落上層霜,能不白嘛!“白狗身上腫”,白狗本身就是白的,又落一層雪,顯得個兒大啦,就跟腫起來一樣了。我們說「定場詩」啊,裡邊就得有笑料。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