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 入門拜師》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一、 拜師儀式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早年的相聲藝人經常和「評書」、「蓮花落」、「變戲法」、「練把式」的藝人互相交流,收徒時也常常請他們參加儀式。以二十年代馬三立拜周德山為師的儀式舉例︰

「儀式開始,保師李四首先發言︰『今天邀請各位光臨,是為馬德祿的三兒子馬三立拜周德山為師,又算拜門,又算授業。言明滿師以後,給周老師效力一年,授業期間,衣、食、住、行概由師父承擔,出師後自理。三節兩壽,拜望師父,禮有厚薄,各憑天良,……授業期間,死走逃亡,業師概不負責,中途輟學,賠償三年膳費。』

接著宣讀來賓名單,焚香後,馬德祿代馬三立獻給師父一包錢,作為見面禮。然後,馬三立把寫著拜師字據的紅帖頂在頭上,給師父下跪,三叩首。

紅帖寫著︰『嘗聞之宣聖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海焉。由是推之,凡人之伎倆,或文或武或農工或商賈或陶冶,未有不先投師授業而後有成者。雖古之名儒大賢,亦上遵此訓。今人欲入學校讀書求學者,亦先具志願書,贄敬脩金,行禮敬師,非有他求,實於古也。況行游藝,素手求財,更當投師訪友,納贄立書為證……今在祖師駕前焚香叩稟,自入門後,倘有負心,無所為憑,特立關書,永遠存照。』

磕完頭,周德山講一些鼓勵的話,接著馬三立給父輩的掌門大師兄,又稱掌門師哥﹙師大爺﹚裕德隆磕頭,因為掌門師哥可以代表師父向師兄弟及子侄輩發號施令,評斷是非,一般都較為嚴肅,不苟言笑。

二、 師門訓誡
裕德隆繃著臉說︰『學藝不是兒戲,幹一行,敬一行,愛一行!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多學多看多想多練,明白相聲的道理。許你藏拙,不許你不會,不能“蹚水”﹙敷衍了事﹚,也不能“刨活”﹙糟蹋別人的拿手段子﹚,孝敬師父,如同父母,授業之恩,重如再生。出師也當常記在心,不忘三節兩壽,平時常有孝敬。不論師父有錢與否,是你一片赤誠。還有師大爺、師叔、師兄待你如親生手足,亦當敬如親人!』

『上臺兢兢業業,下臺沉穩自重,不貧不賤,不奸不懶,守禮守節守義,臺上講藝德,台下有道德。倘若日後發達,欺師滅祖,多行不義,自甘墮落,祖師爺有眼,天理不容。』最後,又給師大爺、師叔、師哥每人磕三個頭,儀式才算完畢,然後入席餐飲。」

以上這種拜師儀式是很正規的,還有一種上文提過的「代拉師弟」的收徒作法;那就是傳藝的師父出於謙虛,明明是自己收徒授業,卻算是代替師父收徒弟,不以師父自稱。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 「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