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原始相聲風貌》﹙中﹚

撂地演出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續前﹚
一、 朱紹文“窮不怕”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他手裡敲打的竹板上刻著︰「滿腹經綸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觀眾看到這飽含憤懣的詞句,異口同聲的管他叫「窮不怕」,於是「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他家的門框上曾貼著這樣一副對聯︰
上聯——「無時不怕窮經皓首」,
下聯——「勵精矢志朱紫著身」,
橫批——「舌治心耕」。
他的竹板還鐫刻著這首五言詩︰「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

這些詩句描繪了貧困艱難的賣藝生涯,也抒發了坦蕩胸懷;人窮志不窮,靠賣藝維生,不走邪門歪道。那時候,頭頂烈日的露天演出,情況跟沿街乞討是差不多的;隨身的道具很簡陋,只有一把笤帚、一副竹板和一袋白沙子。他以地為紙,白沙子當墨,往地上灑字,俗稱“白沙灑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壽”、“虎”等雙鉤字,還在每個大字下面灑上四行小字,邊灑字邊演唱「太平歌詞」,用以吸引觀眾。

二、 實地演出
「太平歌詞」的唱工頗有點像「蓮花落」,當時頗受歡迎,例如一邊用白沙子灑“容”字,一邊這樣唱︰
「小小筆管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
渴了來喝的硯瓦水,悶了來花箋紙上任意縱橫。
先寫一撇不成個字,後添一捺把“人”字成。
“人”字頭上添兩點念個“火”,大火燒身最無情。
“火”字頭上添寶蓋兒念個“灾”﹙同“災”﹚字,灾禍臨身罪不輕。
“灾”字底下添個“口”念個“容”字,得容人處得把人容。」

唱詞通俗,曲調悠揚,觀眾不由自主的圍了過來。有時候,他先不言不語的撒好字,便開始解釋字意,講古論今,引述笑話掌故,直到甩出幾個響“包袱”,才在觀眾笑聲中歛錢。有時撒完一副對聯,將笤帚放下,單腿跪著,右手拍腿擊打節拍,吟誦對聯或演唱小調。

常寫的一副對聯是這樣的︰「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書翰林書。」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正念、倒念,字音相同,很適合聽。他還經常表演相聲“字象”;先寫一個字,說字形像什麼,做過什麼官?為什麼丟官罷職?然後兩方一問一答,有來有往,諷刺貪官汙吏,痛快淋漓。

有時候,一邊撒字,一邊敲打竹板朗誦,像是自言自語,實際上是朗誦給觀眾聽的。
例如︰「二木念個“林”,戴宗問智深︰武松哪裡去?拳打快活林。」
又如︰「一大便為“天”,文殊問普賢︰壽星哪裡去?跨鶴上西天。」
有時還會把《百家姓》、《千字文》編成小曲演唱。

上述種種內容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人說的「單口相聲」,後來朱紹文和他的徒弟搭檔,一捧一逗,互相問答,逐漸演變成「對口相聲」。

三、 追本朔源
其實在朱劭文之前,最早的相聲藝人是張三祿,他比朱紹文年齡大四十來歲,並未正式收徒。張三祿演出時既變戲法,又使口技,穿插著也使用“貫口”相聲的演出,加上說笑話。他當時是北京東城與西城藝人的頭目,他人熟地靈,凡是需要打個地啊,照顧一下藝人啊,都可能找他,認識他的人很多。而朱紹文主要是唱「太平歌詞」,然後再說段笑話,逗個哏,其中有些就是從張三祿那裡學來的。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參軍戲」是好笑的,是詼諧的,是幽默的,又是講道理跟時事的,這與古代「俳優」的作用與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參軍戲」演出的地點如果不在宮廷,就是在帥府,藝人們往往要當著帝王跟達官貴人的面前演出;而「參軍戲」內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劇的外衣,用笑話的面貌出現的話,免不了會給自身帶來禍殃。
  • 不少學者早就注意到「參軍戲」與相聲之間的淵源關係,認為相聲是由古代的「參軍戲」發展、衍伸、變化而來的,因此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喜劇風格的「中國諷刺文學」。很多學者贊同從表演形式跟內容來看,古代的「參軍戲」跟現代雜耍類的相聲,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絕不是在「參軍戲」跟相聲之間劃等號。
  •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 「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