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快乐沟通:沟通技巧说者篇(3)

你要有“让对方能了解你的想法”的意图
葛琦霞 (优秀教师)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有意愿要沟通,还需要有意图,这种意图是“让对方能了解你的想法”的意图。

有的家长讲起话来又快又多,把孩子从一岁开始不听话的事情一件一件数落到现在,最后只是问老师“他上课现在听话吗?”。

有的家长讲起话来东一件西一件,没有说话的主轴,也没有清楚的想法,老师听得一团迷雾,整个人都发晕了。

有的家长说起话来简短极了,说完就跟老师再见,老师还不清楚发生什么事,他就像变魔术般消失不见了!

说话的人有想沟通的意图,别忘了要注意倾听的人,是不是了解你的想法!

这就像投手和捕手之间的交流:投手投出一颗球,他可是需要先确定捕手存在,投球的方向是朝着捕手,更重要的是:眼睛要看着球是否落入捕手的手套中。如果投手只顾着投球,觉得把球丢出去就没事了,结果他投的球满天飞,却始终进不了捕手的手套中,这并不是好投手喔!


书内页插图/ 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所以,不是把话讲完就是沟通,你必须注意倾听的人,是否接住你的想法。也许你说话的内容,对方并不太能了解,所以接不到你投的想法球,这时候你可要再补充说明,再重新把球投出去,注意对方这次是否接到你的想法。这是说话的人应该要做的事情。满天乱投球,可是会砸伤人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图,就达不到“两方面彼此相互流通”的状况,只是由说话的人自私的抛出想法球,这并不能构成沟通。

摘自:《跟老师快乐沟通》 新手父母出版社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曾经跟老师十分顺畅无碍的沟通吗?回想那一次的经验,你是否愿意倾听?你是否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和你都了解对方的想法,而达到定义中所说的“两方面彼此相互流通”了吗?到底一个成功的沟通,是怎么做到的?你需要注意以下的重点:
  • 也许家长会觉得不要跟老师沟通,免得多生事。其实,不沟通反而会生事。你一定曾经看过一些爱心妈妈或家长,聚在学校图书馆或是外面的麦当劳等速食店吃早餐聊天,聊学校老师,聊校长主任,聊他们对与校长主任老师的看法:“我儿子的班级秩序好差,老师好像都不会管......”这是闲聊,但也是说闲话,这些想法和话语一点都没有帮助,反而造成许多问题: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